读出文字的丰富意蕴来
点评“圣陶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雨冰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
屏幕上出现一个苏东坡写的大大的“游”字,猜猜看写这个字的人的性格如何?苏东坡字如其人,是否文如其人,今天学习他一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板书课题,让学生面对课题质疑,学生提到了五个问题,教师分别在黑板上板书:原因?景?人?情?教师说:问题就是主体,循序渐进就是高效的课堂学习,一起来释疑解惑。
理“游”之事。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正读音,明节奏,体会语气。老师范读,朗读是阅读理解的基础,请同学们自学 互学。屏幕出示要求:1.个人练读,做到读音准确,语流顺畅。2.个人结合注释,读通文意,不明处标画出来,组内解答。3.根据文意,组内有感情地练习诵读,推展一人展读。本版块学习的第二个层次:通晓文意 感情诵读 在屏幕上出示了第一段文字,三句三个层次。让学生细细品读,“欣然”尽显苏轼赏月的欣喜;“念”语音延长,读出思考的过程。你能感受苏轼与怀民的关系吗?学生顺理成章的理解“朋友",只有怀民与他惺惺相惜,让学生一定要读出文字的意味,慢一些,语速平缓读出漫步的悠闲。概括事件: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月下散步。
赏“游”之景。(同桌之间,互相读,反复读,结合本句中注释想想看“如”字前面省略了什么?)让学生充分理解晚上庭中月色空明澄澈的特点。指导学生朗读:你如何处理重音和停顿,并想象画面缓缓的读出来。最后老师指导,让学生悄悄起立,俯身“庭下”,缓缓地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然后抬头仰视,读“盖竹柏影也”,俯仰之间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呀,如有所悟。然后老师说只有“闲人”心细如发,才能感悟到这番景致。
这时老师适时地引导,如果你给“闲”字前面加一个字,应该是“清闲、悠闲”应该是衣食无忧,悠哉悠哉。这时插入了背景,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被贬黄州团练副史,曾想致君尧舜的苏轼,现如今却是八品小官难有作为。曾经自信豪迈的苏轼,现如今却是生活窘迫难以养家。黄州日日阴雨,没有吃,没有住,没有朋友,日子过的是那样的艰难。这时候的苏轼理应是自卑、难过、抑郁、苦闷、以酒消愁,但苏轼这时却可以做农夫,在东坡耕种自给自足;苏轼却可以作画家,在东坡雪堂,自娱自乐;苏轼却可以做墨客文人,留下了大量才才华横溢的篇章。做足了铺垫之后,学生进入下一环节。
悟“游”之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提示:重音、停顿、语气)学生在不同的处理过程中老师引导他们读出了什么?有的读出贬谪的悲凉。老师示范读,学生点评读出了自嘲的味道。学生互评:读出了苏轼的志气!老师又点拨,气象万千之美景,但只有我和怀民能赏此美景你还能读出什么?自得自赏之情。作者总结:贬谪之身,贤者之心。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你是苏轼,假如面对刚到黄州又含有“贬谪悲凉”心情的张怀民,你月下会对他说些什么?(联系背景,合理想象,写几句话。)
闲者心态,在荒凉的人生中活出一抹亮色,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们读懂苏轼了吗?如余音袅袅,启人深思,意犹未尽,激发学的阅读兴趣。
边读边品,以读代讲,朗读水平高,按照文本的程序推着向前走。关注学生现场的获得感,让学生沉入到文本当中,去感受去体验去玩味,是非常棒的做法。
如果老师能再提升一点:黄州出了个苏东坡,也就是余秋雨先生说的“黄州突围”,撬动文本的着力点又在哪里?可不可以用“月色入户”来切入,又该如何呢?
苏轼是一个丰富的文化宝藏,需我们一生去解读,文字里丰厚的意蕴需要我们慢慢走,欣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