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肖九条”备课
2021-08-26 本文已影响0人
重遇文字重遇美好
一直不太喜欢郭沫若的诗歌,知道今年秋期开始河南省高一学生统一使用新教材后,在网上买了一本,看到第二课第一首诗就是郭沫若的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看了一遍,实在无感,就弃之一边了。
下周就要讲这一课了,无论如何是绕不开的,于是就耐下性子认真读,可是实在不喜欢这种“火山爆发”式、狂飙突进的诗歌。实在找不到最触动我的点,突然想起了抄录同事姐姐的肖培东老师备课的方法,认真回忆一下,沉下心来一条一条对照着的备。
一:明文体。
二:明写作背景。这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这是在什么时代写的文章。
三:明文章内容。这是写什么的文章?
四:明写作手法。这是怎么写出来的文章?
五:这篇文章在教材哪一单元,什么位置,承担的教学任务是什么?
六:这篇文章中最能体现文章特色、核心的段落是哪几段?
七: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找到文章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
八:研究学情。哪些内容是学生理解的?学生可能会在哪里产生疑问?学生可能不喜欢哪部分?该怎么去引导学生?
九: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有哪些?关注单元导语、单元任务、注释等。
按照这九条一步一步来,脑子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慢慢的充实了,教学思路也慢慢清晰起来,这时候再看这首诗,仿佛也没有那么讨人厌了。肖九条指导着我一步步走近文本、走进文本,真是帮了我大忙!
备完课,认认真真地把肖老师备课的九条,写在了教材的第一页。提醒自己,任何时候备课,都要严格地从这九条去思考。
在这九条里,我容易忽略的是写作手法、学情研判,所以这两条特意做了标记。
方向有了,然后就是日复一日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