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山夜话经典散文集

马司饼

2020-07-17  本文已影响0人  静待一声雷

        马司是我们当地的一个大村,有一千多户、三四千人口。解放前就是一个大集镇,马司大集以前是南北走向,沿街店铺挨挨挤挤绵延数里。一到赶集日,商贾云集,叫卖声不绝于耳,赶集人摩肩接踵,很是热闹。

      马司街市最具特色的要数油饼店了。这里的油饼是把几片面皮中间抹油,用擀面杖擀成圆饼,再用鏊子烙熟。看起来薄如蝉翼,几能透光,提起轻轻一抖,油饼会“哗啦”一声分解为两页或三页,这就是著名马司的两页饼和三页饼。

        在旧社会,马司的饼店格局一般为前店后坊,就是前店买饼后面的作坊擀饼烙饼。擀饼人擀好油饼,滚在擀面杖上顺势摊在热鏊子上,烙饼人则用翻饼杖掌握着火候正反面的烙,直至双面烙出花来,一张油饼才算完成。油饼一旦烙成,烙饼人扬手将饼甩出,油饼就像长了眼睛打了一个转,不偏不正正好挂在挂绳上,绳下的小铃铛立刻“叮叮当当”的响起来,前店卖饼的人则会拉动绳索,随着滑轮的转动,油饼瞬间滑到卖油饼的人面前,卖油饼的人抬手取下油饼,放在高粱秆做的盖垫上,摞得整整齐齐,再用雪白湿润的包袱盖上,盖包袱一是为了卫生,二是为了防止油饼风干。当有人来卖饼时,卖饼人拿起一张油饼,在眼前轻轻一抖,立刻分成几页,然后叠得方方正正,用草纸包了,微笑着递给买饼人。擀饼人速度神速,烙饼人手法娴熟,卖饼人和气周到,油饼外形好看、香味浓厚,使得马司饼名扬四乡。买饼者不辞路远,慕名而来,排着长长的队伍就是为了吃上一口正宗的马司饼。

        文革期间,大多数集市被取缔了,马司大集也未能幸免。集市取消,又加上生活困难,马司饼店就此销声匿迹。等到八十年代大集恢复时,集市却被挪到了新修的东西大马路上,老集上那些青砖灰墙,上着黑色门板的旧式店铺就失去了价值,拥挤在狭长的老街两旁,如同夕阳中佝偻的老人,毫无生气的注视着日渐衰败的街面。昔日的辉煌不再,冷清最终代替了繁华。

        虽然大集恢复了,但马司油饼店却再也没有出现。饼店消失了,马司饼的名头也随之隐匿于岁月的烟尘中。马司饼消失不见,与之相隔几十里的马宋饼却名声鹊起,不久便遍地开花,最终碾压了马司饼的名声,成为了我们当地的名吃。再后来,凡是潍坊朝天锅必备马宋饼,几乎成了行内不成文的规定,于是马宋饼最终完全屏蔽了马司饼旧有的光环,马司饼也彻底在饮食界消失了。

       

        其实现在的马宋饼与原先的马司饼比起来是相差甚远。不管是做法口感还是外形。马宋饼用的是烫面,马司饼却不用。新烙的马宋饼看似劲道但是过于韧性,失了柔软。马宋饼的两页饼和三页饼是中间是难以分离的,没有马司饼那种一抖即开的效果,在口感上更是难以与马司饼相提并论。可惜的是马司饼已无人挑起老字号的大旗,最后被后起之秀马宋饼超越就成了必然。好在,若是现在你到马司去做客,依然会发现马司人烙的油饼依然是其他地方油饼不能望其脊背的。它依旧继承了传统马司饼薄如蝉翼,一抖即开的特点,因此大家才记起了:“吃了马司饼,天下无油饼”的传说。

        每当老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以前的马司饼时,我常常会想,为什么马司饼虽然退出了商界,落魄成了民间俗食,但依然完好的保留了它最淳的口味和特点呢?而马宋饼之所以名声远扬,肯定有它独特之处,不然也不可能为大家认可。可为什么到处是招牌的马宋饼其实味道并没有想象的好呢?是过于追名逐利忘了初心,还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店铺太多的缘故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