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共读一本书:《影响力1》
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是全球知名的说服术与影响力研究权威。他分别于北卡罗来纳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与博士后学位,投入说服与顺从行为研究逾3年。目前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哈哈就学历太有说服力和权威性了)
01 影响力的武器
书中讲了六个影响别人的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长稀缺。每种武器都指向了我们非理性的弱点,而且这种弱点通常不被我们察觉的。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这六大秘笈,让我们就范。
文中以朋友卖绿宝石为例,揭示了人们的心理: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的就等于东西好;火鸡对“叽叽”声的依赖,告诉我们大量物种盲目而机械的规律性行为模式。还有一些商家营销的例子,比如先卖男装再卖配饰、卖房子先看不甚合意的、报价故意报错等等,都是抓住了人们的某种心理影响。
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捧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力用到你的身上。但到底是为什么,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时,你的反应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呢?
02 稀缺
“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它,你自然就会爱上它了。”——G.k切斯特顿
“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我们常说物依稀为贵,人们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这应该就是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从前难,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们就越发地想要得到它。
所谓的饥饿营销,限制时间、数量、设置条件都是为了让商品变得更加难以获得,如果再加上排队、抢购一空,像某些奢侈品,或者苹果、小米手机一样,都出现过排队抢购。去年出现的抢猫爪杯,彻夜排队,大打出手,踩踏事件,这些都是把短缺原理充分地运用了出来。
“数量有限”策略:告诉顾客,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不见得随时都有。让顾客相信一样东西很紧俏,从而提高它们在顾客眼中的价值。
和数量有限技巧相对应的是“最后期限”战术,也就是对顾客从顺从业者手中获得产品的机会做出时间上的规定。
难于得到的东西,一般都要比能轻松得到的东西好。故此,我们基本可以根据获得一样东西的难易程度,迅速准确地判断它的质量。这可以用逆反心理来解释。在逆反心理这一小节文中用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为例,我个人认为很切实际:“要是你很想做什么事情,有三种选择:自己做,出大价钱找人做,要不就故意禁止你家十几岁的孩子做。”
文中以饼干为例,告诉我们对从充裕变到短缺的饼干,人们的反应更积极。让我想到这次疫情,部分超市排队抢购米面屯货的事件。科学家已经确定,新出现的稀缺是造成国家政治动荡和暴乱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顺从环境中收到了稀缺压力的包围,那么我们最好是采用一套两步应对法。一旦我们觉得自己在短缺影响下产生了高度的情绪波动,我们就应该把这种波动当成暂停的信号。要做出明智的决定,恐慌、狂热的反应是不合适的。我们需要冷静下来,重拾理性的眼光。
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们想要那件东西。如果答案是我们想要它主要是因为想拥有它,那么我应当利用它的稀缺性来判断该为它出多少钱。倘若答案是我们想要它主要为了它的功能,那么我们必须牢记一点:该物品不管是稀缺还是充足,其功能都是一样的。
我是文文心儿,喜欢生活中一切新奇的事。喜欢记录生活、记录故事。喜欢分享走过的旅程、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努力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其它专题链接:
感谢耐心看完此文的你,喜欢就帮我点亮左下方的小桃心❤️吧。您的关注和点赞都是对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