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化”德育的新环境(读书笔记)
在《冬吴相对论。社区化的价值》这期节目中主持人说道:
不在于你吃什么饭,而在于你和谁吃饭,不在于你去哪儿玩,而在于你跟那些人一起玩。这就是圈子,学术性的说法叫社区。只要某个产品具有筛选功能,它就会把一些知趣相通、爱好相同、才能相同的人聚在一起,而且会把每一个人的价值放大,形成一种裂变式的价值。比如开不同车子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开捷达的人又捷达的样子,开宝马的人又宝马的样子,开马自达的人最爱超车。这是一种“黏性”越黏越紧。按平常的逻辑,索取资源的人越多,每个人分到的就越少。网络不是这样的,网络资源是索取的人越多,其丰富程度越高,这就成了商机。社区是你的一个软环境,你在这个环境中会有安全感,被需要感,这种感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一个什么圈子里。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些俗话告诉我们,圈子是历来就有的,不是新鲜事物。那么今天的所谓“社区”和过去所说的“圈子”“小群体”有什么差别呢?我自己感觉,其主要差别可能是群体成形迅速,规模更大,而且虚实结合。过去没有互联网,气味相投的人要形成圈子,一般要见到具体的人才可以,“久闻其名”是不够的,这儿不但需要相当的时间,而且人数也不可能迅速膨胀。现在有了互联网,某个新闻人物的“粉丝”数量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增长,形成一个圈子,一个社区,若其中某人提出一个倡议,说不定他们就组织起来活动来了。这种人际关系图景,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它会带来哪些好处和问题,作为教育者,必须加以注意和研究,否则就跟不上形势了,采用老套的教育方法就会碰钉子。
我对这个问题有一点最初的思考。如今学校正在提倡“个性化发展”,然而,“圈子化”可能比个性化来的更迅猛,也就是说,教师首先遇到的,经常遇到的,经常需要处理的,很可能不是个性问题,而是某类小圈子共性问题。有一次我到电视台做嘉宾,讨论一个女孩的问题,这个初中生逃学、离家出走,和家长、教师对着干。在节目中,她振振有词:“这是我的个性”。我就告诉她,“你这谈不上个性。你这种孩子我见多了,言语行为如出一辙,你身上表现的主要是一群人,一类人的特点,而不是你的个性特点,”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么,对学生进行分类研究(研究不同类型的圈子的发育过程和基本特点)就有可能比个案诊断更重要了。对很多孩子来说,他所在小圈子的“共性”比他的“个性”更重要,实际上这种共性还会压抑个性,固化其思维方式,可怕的是这种压抑,这种固化,孩子是自愿接受的,这是一种小型的“洗脑”我感觉,如今整个社会正在“圈子化”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会相差甚远。我在网上看到很多争锋相对的谩骂,发展到挥拳扔鞋,感觉双方已经“言语道断”成了不同的人类。我在网上和老师讨论问题,也感觉有些人又圈子的。这个世界因为互联网而空前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同时因为互联网而空前分裂而来。互联网既是“粘合剂”又是“拆分及”人类以前没有遇到如此情景,所以,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真的是谁也不知道。我常常面对这种骇人的不确定性茫然不知所措。这是教育面临的崭新的生态环境。要知道老一辈人至少曾经在一个比较确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过,互联网时代的孩子则一生下来就活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他们将如何生活?我不清楚,或许他们会比我们活 的更从容,更幸福?但愿如此。不过我们应该就此和他们做经常的讨论,或许我们的意见对他们有些参考价值。
读后感:圈子论不算是新鲜事物了。早就在人类社会化以后就形成了,从我们的历史层面来看,君主王侯,皇帝,皇亲国戚等等就是一个大圈子,然后文成武将一个圈子,等等....直到现如今都是一个个圈子组成了整个国家和社会。而每个人来说也是活在一定的圈子里面的,只不过有的人圈子很大,有的人圈子很小而已。有的人能量大,有的人能量小。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很容易会找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群体,比如我喜欢打羽毛球就会自然的去找一些羽毛球爱好者,加入一些群参与活动,围棋也有所谓的“帮派”圈子。学生时代也是一样,每个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的圈子,气味相投,互相影响。当然有属性比较好的,可以互相鼓励,向上发展的。也有属性不太好的,臭味相投便称知己,互相激发出更加恶劣的趋向,做出不好的事情来。
当前的网络环境算是一个相当开放的时代,对于热点问题当然会有所谓的“左,中,右”的划分,这个确实和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和固有的知识含量有一定的关系。对于精力有限的人们来说,在网络上关注的事物也是不尽相同的,这个就形成了各种巨大的圈子,每个微信,微博,博客,公众号都有大量的粉丝圈子。这些公共人物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在一定程度上比以前的歌星,舞星,明星,等等电视电影圈的影响力还要大。你要选择一个对你有帮助,有益,能有指引力的圈子来完善自我,也是当前一种潮流了。这也是网络的力量所在。
又如,我的空间里关注我所传播的信息的,这个也算一个圈子,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其实在一定角度来讲,我们都是“利益相关”的一个群体吧,基本生活在一个层次,所以也是一个“圈子”。
我的想法是无论是当前是如何的生活着,遇到的是什么样的问题,是轻松还是焦虑,是苦闷还是愉快,其实从本质上很多事情都是差不多的,我们无非是给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找到一个渠道来化解,在这样一个大大的环境中,无可谓谁比谁幸福,其实都差不多,关键在于一个心态而已。看《人民的名义》你看那些高官和富商真的比普通老百姓幸福和快乐吗?不见得吧,所以一切需要你自己来定义,你怎么看这个世界,世界便是怎样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