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探“有效教学”
工作室十月一校行,因为谢树方工作坊和汪志敏工作坊的加入,我们的研讨地点仍然放在了工作室基地学校宁阳学校进行。城西学校杨双兰老师接受授课任务,她选择了统编版教材的一篇课文《昆明的雨》,恰好李萍老师也在2017国培送教中上过这节课,于是,我们就有了这样一次“同课异构”的研讨交流活动。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同课异构”?
顾名思义,同课异构是指教师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因而也带来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
曾经,我们工作室和宣州区杨和平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一起探讨过“线下与线上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模式,线下是工作室老师课堂教学,其他老师听课观摩,线上则是大家一起观摩杨和平老师提供的视频课堂实录;工作室还开展过“异课同构”的活动,孙俞芳和汪莉老师分别执教了《走进现代诗歌——九下第一单元现代诗小结》和《走进古代诗歌——课后附录诗学习》,这两位老师在诗歌的教学中,都采取了相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都是通过掌握方法来走进诗词,注重学法的指导。
为什么要开展“同课异构”?“同课异构”的宗旨是什么?
回答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要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不管是“同课异构”还是“异课同构”,都要追求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异构”则是指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课堂教学的结构、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结合自身特点,彰显个人教学个性,能够紧扣教材,结合学情,巧妙的设计和安排教学,以达成目标、突破重难点。
那么,如何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实现有效教学呢?我想结合两节课从教学目标的“同课”与教学过程的“异构”两方面来进行交流:
追求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制定清晰具体,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我们来看两位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
李老师的设计:1.积累词语,了解文章内容。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3.体会作者对昆明真切的想念,理解作者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
杨老师的设计:1.积累词汇,了解散文特点。2.准确朗读,品味文章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3.领会作品情思,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我们可以发现,两位老师设计的三点教学目标实现“同课”,而且都能紧紧围绕单元目标进行设计。统编教材的每个单元目标里有设有各主题目标,每个主题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设不同的课时来完成。所以,教师制定目标首先要以课程的总目标为指南,然后在单元目标、主题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及实际经验制定出具体、明确、可行的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并选准教学目标的重难点。
两位老师课堂的“异构”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教学策略的选择。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课堂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等各方面,都体现各自不同的特点。
杨老师的教学流程是:课前检测的趣——走进昆明的雨(观看视频、了解内容)——赏析雨中的美(有教师范读、学生品读)——感悟作者的情——积累美句的背——知识延伸的练,从激趣、赏美到悟情再到背、练,教学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关于李老师的教学思路,她在教材分析及设想中这样写道:《昆明的雨》是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散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本课,需引导学生去体会写景抒情类散文的特点,通过自读,进行圈点批注,课上展示交流预习成果,进而品味语言,领会作品情思。因而,她是课堂主要是围绕自读课文的特点,放手让学生去展示去交流,重点进行学法指导,注重一课一得,这节课重点介绍的学法是“圈点批注法”,课上有概念的介绍又有示范的引导。但因为突出学法,讲究了阅读的策略,因而课堂灵动不足,少了一些品读课文的韵味。
两位老师都是借班上课,但因为课前的准备工作出现差异,杨老师的课重在课堂的引导与生成,李老师的课则重在课堂的展示与引导,都各有特色。杨老师的课堂上有效点也很多,扎实的字词教学;借助信息手段制作微课辅助教学;尤其是个人动情的示范朗读;最突出的还有作业的设计,她上出了她自己的特色,也是别人很难达到的。尤其是设计了一些适合学生的活动:一是看图猜物之趣,既检查了预习作业,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歌词改写之趣。我们知道很多歌词本身就是特别美的语言,用文章中的语句去填词,实在是妙,不会唱歌的我实在是想不到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标多处强调了语文课程的重点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杨双兰老师日常的课堂都能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运用。你从她学生的作业成果就能看出她在个性化作业的设计上下的功夫。
用《昆明的雨》的文仿写《成都》下面,我们来看看各位老师如何看待这次的“同课异构”吧。
胡云老师在评课交流时,这样说到:两节课都是一场雨滋润了我们。一场是柔柔的春雨,一场是热烈奔放的夏雨。两场雨都使课堂明亮了,学生丰满了,听课的老师动情了;自读课文总是容易被我们忽略,上成教读课,这就是我们手握沙容易犯的错误。授之以渔,李老师先讲方法,再读课文有的放矢,实在而有效。杨老师的课虽半开放但更贴近文章本身的风格:美好诗意。各有千秋。
汪莉老师说:两位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两堂不同风格的语文课,李萍老师在课堂中传授了学生批注阅读的学习方法,杨双兰老师则以“美“字串起了一堂课,美读文章,美析语言,美品意境。同篇文章让两位老师上出了不同感觉。
凤华老师说:双兰老师的作文指导特别有效。其实这两堂课让我们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思考:预习作业该怎样具体布置,怎样打开课堂的僵局,问题怎样设计既有指向性又让学生有话可说,如何引导学生沉入文本、提取信息、梳理整理、归纳总结,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学习并完成“发现”,如何由语文的形式抵达内容等。
孙俞芳老师说:两节课实实吊足了我对这篇文章的兴趣,随即又上网找寻了好几篇课堂实录来读一读。不看不知道,赏析真奇妙!角度可谓是五花八门,方法亦是各有奇招,深度叹为观止。
杨双兰老师说:受益匪浅啊!感觉自己要加大马力的充电。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既引发了参与教师智慧的碰撞,也拓宽了大家对文本解读的思路,今后,我们将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原则继续开展教学研究,在追求有效教学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