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教学后记
新学期第一节课,也是跟二(4)班的孩子们第一次见面,由于订的读本还没有到货,加上师生之间还没有什么了解,我打算带孩子们读绘本,于是准备了好几个绘本故事,由他们选择其中一个故事作为今天的上课内容,他们选择了《爷爷一定有办法》。
《爷爷一定有办法》是菲比·吉尔曼创作的经典绘本,讲述了约瑟的毯子、衣服旧了的时候,心灵手巧的爷爷总是有办法把它们变成一件件新的物件,从毯子到大衣到背心到领带,最后到钮扣,似乎爷爷总是能变戏法般地给予它们新的生命。当钮扣丢失了以后,爷爷也没有办法了,约瑟却把这个经历写成了故事。故事充满了浓浓的温情,绘本画面下方老鼠一家的故事更是体现了作者的巧思,让孩子们惊喜不已。
当孩子们选定了这个故事,我带着他们分三个环节一起阅读:
第一个环节,我出示了故事的封面,引导孩子们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孩子们立刻开始活跃起来,教室里马上小手如林,他们有的说看到了一个爷爷和一个孩子,有的说看到了他们两个都穿着大衣,有的说看到了他们手牵着手,有的说看到了小路和路边的花草,还有的说看到了空中飘浮的树叶……我对孩子们的观察一一给予了肯定,但是这样的观察结果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远不是我想要的,于是我继续引导:“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这时候,一个孩子说,他发现这个故事的题目是“爷爷一定有办法”,我对他的发现表达了一种惊喜:“他跟别的小朋友的发现有点不同,他看到了画面上的文字,真厉害!”大概是受到了我的话的启发吧,一会儿就有孩子叫起来:“我发现有一个文、图,还有一个出版社!”我故作惊讶:“哇,你太棒了,居然发现了这个!说明你的观察很仔细哦!”接着我顺势告诉他们:这个“文、图”是告诉我们这个故事是谁写的,画是谁画的,这个“出版社”告诉我们的是这本书是哪里出版的,另外,我还指着他们刚才没有提到的“译”字告诉他们,这个字告诉我们这是一本外国的作品,是由谁翻译的。孩子们听得很认真,我想应该是因为平时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些的缘故吧。也许这节课后,孩子们就会对书籍的封面多一些关注了。
但是,光知道这些,我认为还不够,还应该再给他们点什么。于是,我接着说:“刚刚很多小朋友都没有注意到这些字,千万别小看了这些字哦,它们可是有大用处的!”孩子们都瞪大眼睛看着我,眼神里满是疑问。我接着说:“有的时候,我们去书店里买书,去图书馆看书,不知道买什么书好,也不知道看什么书好,如果平时我们注意了作者或者翻译的人的名字,注意了出版社的信息,就会知道这个作家的书我喜欢,这个人翻译的书比较好懂,或者这个出版社的书质量特别好。那样,我们在选书的时候就会省去很多时间,也能找到比较优秀的、自己喜欢的书。你们看,这样的信息很重要吧?所以,以后我们读书,是不是也要特别注意这些呢?”孩子们纷纷表示赞同。
这样因势利导,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懂得了通过观察多角度捕捉信息,特别是容易忽视的信息,还学会了选择好书的方法。
了解了封面的信息之后,我就带着孩子们进入了第二个环节——阅读故事。我带着他们一页一页地翻阅故事,不时加上一些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孩子们特别认真,目不转睛地看着电子显示屏上的书页。
当第三次读到“爷爷拿起了背心,翻过来,又翻过去”的时候,我故意停下来,拖长了音,孩子们立刻接下去了:“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喀吱喀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显然,他们已经发现了故事语言重复的特点,并且为他们的发现得意不已,一个个都露出会心的微笑,有的还比出了剪刀手。
我竖起大拇指,算是对他们的发现的认同。我继续往下翻,孩子们已经不需要我的朗读了,因为他们已经基本上能自己顺着故事的发展猜到下面的情节了。就这样,我一边翻,他们一边讲,当故事讲到最后,约瑟的钮扣不见了的时候,我又一次停下来,让孩子们猜一猜接下来会怎么样,孩子们大概还沉浸在前面的情节里,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爷爷一定有办法!”我笑了笑,继续读下去:“约瑟跑到了爷爷家。妈妈说:‘纽扣消失了、不见了,即使是爷爷也不能无中生有啊!’爷爷难过地摇了摇头:‘约瑟,你妈妈说得对。’”读到这里,孩子们有些傻眼了,我知道,他们一定有点失望:难道爷爷也没有办法了吗?可是这本书的名字明明就是“爷爷一定有办法”呀!看着大家的样子,我说:“大家心里有点难过吧?刚刚咱们猜得那么准,猜得那么高兴,作家干嘛要把钮扣写得不见了呢?你们不知道吧?这就是作家高明的地方了,在你以为能猜到的地方给你一点点意想不到。”孩子们恍然大悟,露出了释然的微笑。
我把画面停留在这一页,故意不去翻动它。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叫起来:“老师,往下翻呀!”别的孩子也跟着起哄,我不为所动。这时另一个孩子站起来反驳:“钮扣都没有了,故事也没有了呀!”也许是感觉这样的说法有点儿道理,几乎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向我,希望能从我这里得到答案。我故作神秘地笑了笑,没有说话,而是继续往下翻:“第二天,约瑟去上学……他说:‘这些材料还够……写成一个奇妙的故事。’”故事讲到这里,孩子们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那个叫“往下翻”的孩子一副“你看看,我就说故事没有讲完”的得意表情,别的孩子则舒了一口气,仿佛在说:这样故事才完满嘛!接着,我不合时宜地、画蛇添足般地问了一句:“这个奇妙的故事就是?”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爷爷一定有办法!”那声音,响彻整个教室。
孩子们天生喜欢故事,对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要是能参与到故事中去,他们就会更加兴奋。我抓住故事反复的写法,利用孩子们的这一点,让他们猜故事情节,无疑给他们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因而他们乐此不疲,并且为自己的猜测得到验证而激动不已。但是仅仅停留在这样简单的层面上,孩子们兴奋过后却不会留下什么,所以我故意卖了两次“关子”,让孩子们去猜测,去感受,在他们有点儿失望、有点儿不解的情况下揭开谜底,不仅重新点燃他们的阅读热情,还带他们感受到了作家的高明。
但是优秀的绘本故事绝对不会只停留在文字上,它们往往善于用精妙的图画牢牢地抓住孩子们的心。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读图。
这回,我没有读故事,而是先让孩子们自己读,只是提醒他们要关注图片。为了不让孩子们把目光投注在文字上,我翻得有点儿快。翻完了以后,我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很快,就有孩子抢着回答:“老师,我看到每一页图的下面都有很多老鼠!”我向他竖起了一个大大的拇指。
接着,我又开始重新翻开故事,一页一页地。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看得特别认真,我知道,这回他们读的是另一个故事。果然,不久,又有孩子叫起来:“图片底下也是一个故事呢!爷爷剪的那些碎布都掉到了老鼠家里!”别的孩子也纷纷叫了起来:“真是的呢!你看那窗帘,那桌布,还有它们的衣服!”我没说什么,只是继续翻页,这样翻到最后几页,又有一个孩子叫起来:“老师,钮扣!钮扣!约瑟的钮扣在老鼠家里!”教室里又一次喧闹起来。我知道,这时候孩子们已经对菲比·吉尔曼充满了崇拜,因为她对孩子们心理的洞察,还因为她充满童趣的构思。
当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有没有谁注意到这个绘本故事,画家用了什么颜色?”孩子们一下子懵了,估计他们都没想到我会问这么一个问题。一小会儿的沉默之后,一个女孩子举起小手:“蓝色!”我点点头,继续问道:“除了蓝色,还有什么颜色?”孩子们纷纷摇头。我又翻开书页,这时候他们发现了:“还有黄色!”我顺势问道:“画家为什么要用这两种颜色?你们知道吗?”孩子们一脸茫然地看着我。
我进一步启发:“这两种颜色给你什么感觉?”有人说,蓝色让人感觉很舒服;有人看了看身上的衣服,说,蓝色是我们校服的颜色;还有人说,黄色是大地的颜色。我肯定了大家的想法,对他们说:“这个故事原本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表达的就是爷爷对约瑟的那份浓浓的亲情,这种亲情采用让人舒服的蓝色和给人温暖感觉的黄色来表现,是作者又一个高明的地方,所以啊,我们在阅读绘本故事的时候还要关注画家用的颜色,它们往往也暗藏着画家的小心思。”为了帮助孩子们更深地感受这一点,我又翻动了几页,孩子们只静静地看着,不说话,我想他们是在回味我刚才的话呢。
其实,除了浓浓的亲情,画面里还饱含着充满温馨的人情味,这从作者画的小镇的风景以及约瑟的老师同学、爷爷的邻居们的表情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但是对于刚升上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儿难度,我果断放弃了对这一点的引导。
优秀的绘本内蕴总是非多丰富的,《爷爷一定有办法》就是这样,它不仅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而且富含哲理,比如只要愿意动脑筋,总是会有办法的;比如,对一件东西的最好纪念就是把它记在心里。而对于一节课来说,也许不能把绘本所承载的所有展示给孩子们,但是只要老师充分了解孩子的特点,抓住绘本的特点,巧妙地指点引导,孩子们一定能从绘本中获得不一样的收获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