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疫情期间,当快递可以运行的时候,就开始买书,但也没有读完,复学后读书的时间就少了,这本《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直到近期才翻开。

被这本书吸引的首先是目录部分。
先看“备课篇”,如何备课?
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练习,撰写教案,集体备课。很清楚,很实在,也很受用。

“备”(繁体写作“備”)字很有意思。
许慎说:“備,慎也。”
“备”怎么是“慎”呢?作者联想到“态度决定一切”,才豁然开朗。备,“慎也”,是从精神上、从思想上理解的啊。真正的“备”,首先是要从精神上、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谨慎而为;其次才是从物质上、行动上“预备”“准备”,这样才能有备无患,这样“凡事”才能“立”,备课也是这样,首先是从精神上、从思想上重视上课、准备上课,谨慎而为,态度决定行动;其次,才是从物质上、行动上准备课。
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精神”“思想”除了一贯的“爱岗敬业”外,还有一层就是“新课程理念”,即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备课行动,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的。
那么,怎样做才符合“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备课行动”呢?
作者认为,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思考反省等,是看不见的准备,即“慎”,这种准备是上位的,看似“无用”,却“无所不用”;撰写教案、设计练习、反思笔记等,是看得见的准备,瞄准“有用、有效”;集体备课,则是群策群力的准备(个体有备而来是前提,集体彼此分享是关键;个体再备而用是目的,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是归宿)。这三个方面的准备和谐统一,就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
已故大师于永正是这样备课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前,他的备课本的扉页上都写着语文教学大纲对所教年段的教学要求。《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他就把课程标准中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因为这是的教学指南。课标中有总的教学目标,叫“总目标”,还有分解后的各教学年段的目标,叫“阶段目标”。教学必须有目标,目标就是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要完成的任务。
动笔写教案之前,于老师还要看看课文后的学习要求。课文后的学习要求,一般地说,就是那一课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达到了,这课的教学任务就基本完成了。有些不尽如人意的“题目”,他会做些微调,但多数是照办的。课程标准他也经常翻看,“温故而知新”。比如看到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些话,他就更坚定不移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读、背、写,而不至于偏离语文教学的大目标。看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些话,他就会坚决地把“练习册”丢在一边,努力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备课时就会认真思考:怎样教出情趣,教出灵性,培养出能力?看到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论述,他就会更积极地思考设计这类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等等。
课标是教学的“圭臬”,是依据,要常看。常看常新。
于老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备朗读,至少读三四遍,上公开课,读的遍数还要多。要求学生背的,他先背下来。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符号,等等。总之,要读出语感来。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在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都是作为“阅读”的首要目标提出来的),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一个“读”字(包括默读),就什么都没有了。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了,他才敢走进课堂,因为可以让学生从他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因为他取得了指导朗读的发言权。
再说“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自己领会的课程标准精神来驾驭教材。
但是,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第一,必须重视其他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教科书与其他课程资源相互补充、相互整合取长补短。第二,在使用教材上,要坚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使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创生者、开发者、体验者、实践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法;千教万教,教不好教材就白教。”但是,由于教材的相对固定性,我们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生活,自觉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衡量、分析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新教材。“年年岁岁‘课’相似,岁岁年年‘教’不同。
反之,若老师读不懂教材,就可能使学生“误读”、“误解”,明显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无所适从、无所作为,导致无谓的争执和无效生成。
这才是备课的起点。
这本书很值得继续读,读通读透,实践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