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需要养成的首要习惯
20号晚上听了永澄老师的课之后想写回顾,却发现不知道如何去写,总觉得永澄老师的课,所有的精华都在里面了,自己再去写的话,无非是又把精华给重新复诉了一遍,好像没有意义,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之前永澄老师在群里答疑的时候,对我说:一个人的成就而非成就感,在于他的作品,让作品发生而非让情感发声。
让作品发声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最高指标的要求。我理解作品会给一个人带来有多大的价值,所以我接受他这样的评判和要求。但同时我也深深地知道让情感发声和让作品发声这两者之间的层次差别究竟有多大。情感往往只是一时打动了自己和读者,可并不能给人带来长久持续的价值或帮助他人有效提升人生品质的能量;而作品则会给人带来更多的思考、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甚至是颠覆一个人的认知或由此而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在文字输出的形式上,情感发声相当于最低标准,只是把所感所想以及一些简单的思考写出来;而作品发声则相对于神级标准,他要求把所思所想概像化、结构化、模型化,并且固化成能够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内去应用的一个产品。
可,对我来说,以目前的能力水平而言,能够让情感做好,就已经是付出了很大能量了,要一下子达到作品声音的神级标准,对我而言我太难了。也许自己心里认同也接受了永澄老师对我的期待,于是这也变成了我自己的期待。一旦出现期待高,能力低,从头做起困难重重的时候,标榜自我是完美主义倾向的人,便很容易陷入一个怪圈:既然做不好,那就不如不做。那么高的要求,想做又不知道如何做起,由此也很容易让自己陷入焦虑中。
21号我尝试开始写回顾,可没有写出几个字,也就没有进行下去。
22号早起刷牙时,我试着去回顾当天的微课内容。却什么也想不起来了。再去努力回想时,也只是想到了几个词:分身术、积极主动、高效能。这几个词什么关系呢?对呀,突然想到,永澄老师讲课以来几乎一直遵循着的同一个流程:(指导思想)--痛点--目的--目标--方法--工具。
不妨就用这个流程来来帮自己梳理课程内容,可以根据流程来搭框架。首先痛点是什么?是针对什么问题而产生?
其次回顾课程的目的,也就是本节微课的题目:学会实现高效能人生的首要习惯,这个首要习惯是什么?(注意这里的高效能,老师做了特别的解释,高效能并不是目的;我们最终追求的人生目的,是要幸福以及成长为理想中美好的自己,高效能只是达成我们人生目的的一种手段。)
那课程的学习目标:达到学习的前三个层次,包括:知晓、理解、使用。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依据学习的标准层次来设置的,无论任何学习,对学习对象的掌握可以分为6个层次:知晓--理解--使用--应用--评估--创新。预期达到的标准不同,需要的投入程度不同。
然后谈方法论:分身术和TMBRT模型。
最后给出工具:自我觉察表。
现在知道了框架,根据框架依次补充细节。
痛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面对困难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很容易会产生各色各样的对抗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着着我们做事的态度和选择方式,进而干扰我们做成某事的进展。这些情绪的表现方式常见的有暴躁、愤怒、抱怨、消极、抗拒等,由此让我们陷入痛苦不能自拔。
课程中老师给出了三个案例:案例一:赶公交车司机看见明明看到我狂奔追赶,却无视我偏偏发动汽车抛下我,导致我痛苦一整天;案例二:夫妻之间出现抱怨一言不合就发飙开吵,身上就像是装了个按钮,一旦按下这个按钮,整个人就会炸毛,愤怒,控制不住情绪,失口伤人;案例三:一件事没做好,就去否定整个人生,认为自己一无所是然后陷入自我否定情绪低落负能量的状态。
课程中老师再次强调目的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做事的效率往往会极其低下。以往在海比特训练营中,老师就曾多次提及这句话,那时便让我有很大感触,没有目的和目标的指引,我们往往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何效率了。所以凡事要先厘清目的和目标,也就成了能够时刻指导我行为的一个思维模式。
目的:学习高效能人生的首要习惯:分身术。
针对痛点中所指出的情绪问题,从本质出发,使用分身术能够很有效的帮助自己解决情绪带来的问题,甚至可以从源头规避这些负面情绪的出现。
目标:针对目的,课程设置的目标是,能够知晓和理解什么是分身术,并知道如何使用分身术。
什么是分身术?
先举个例子:场景:狗在吃饭(这个事被称为A事件),人在吃饭(这个事件被成为B事件)。 这只狗知道A事件,可以理解为第一层认知。这个人知道B事件(这句话代表着C事件),这也是第一层认知。而人跟狗在同样是吃饭这件事情上所表现出的最大差别是,对同一件事情所发展出来的不同层次的认知上的差别:人还能够知道C事件,可以理解为第二层认知。即人知道“他知道自己在吃饭”这件事,人具备他能够意识到“自己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些事情”的能力。也就是人具备一种能力,被称为元认知,即认知的认知,人具备跳离当前情境的认知,甚至有些高手会达到第三层认知,他能知道自己都知道些什么事情;而在这方面,狗并没有“自己知道自己在吃饭”这种意识。
信念1:人人都具备分身术,只是我们常常会无意识的忽略这个能力的存在。而分身术是我们在应对周边环境变化时带来的各种问题时,产生的各种情绪的觉察器。分身术能帮我们抽离情绪,回归理性我资源我。
文章前面所举的三个案例中都没有主动分身的表现,他们往往有三个典型特征:1.常常因为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2.奴隶之心,用强硬表达自己的软弱;永澄老师解释奴隶之心称为怒。生气是一种没有办法的表现,像是被束缚住而无法继续有利事情进展的行动,他只能带来自身能量的内耗。3、因为一件事失败就认定整个人生的失败。
信念2:能力是习惯的一种表现方式,习惯就是要应用这些能力为我们的个人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和加速器。
方法论:分身术,人类行为本质模型RMBTT。这个模型的相关介绍和感想:http://www.jianshu.com/p/ce698821bb14
分身术的实质是在产生刺激和回应之间,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去选择自己应对刺激所作出的回应,力求摆脱小我的限制,而不是完全在无意识状态下任由大脑牵着鼻子走;我们需要有意识的去积极主动的做出选择,而不是把选择权完全交给大脑任由其做出一些不利于我们成长的行为。这里的积极主动是指主动的去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状态,它包括是个层次:1.意愿:积极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2.资源:向外界寻求资源,张嘴要;3.选择权:在刺激回应之间,有选择的权利;4.自我决定:我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那么如何做到积极主动呢?这里可以利用人类行为本质模型去支撑我们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经过理性分析去做出一些更有利于我们推进事情发展的行为。根据、动机、触发器(刺激)、行为、触发器敏感度、奖励这些要素去思考和分析怎样去修正这些已有的固化的无意识状态下的不利于自身发展的通道,甚至是由此建立一条全新的有利于推动个人行为发展的通道。
工具:自我觉察表。
每天填写至少一张觉察表。背后的支撑是,每个问题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案,所以当觉察到自己有任何情绪问题时,请积极的去想出至少三种不带情绪的改进方法或解决方案。
这篇回顾完成的方法是:先利用流程搭好框架,然后再根据框架补充细节,最后再完善细节。 框架是:痛点--目的--目标--方法--工具。在细节填充方面可借助老师课程中的最想要传达的主要指导思想来进一步捋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