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 | 走在人生边上看人生(三)

当孩子钱媛、丈夫钱钟书,先后相继离开了她,去了那个叫做天堂的地方。都已经90多岁高龄的杨绛老先生说:“我是走在人生边上的人了。”
虽然年事已高,杨绛老人却依然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用生命的暖流回报大家,以及她热爱的国家。

92岁高龄的杨绛,她用心讲述了自己家庭里60多年的风风雨雨,并把点点滴滴写进了《我们仨》中。
有一段话,她是这样写的:
“......一家人就这么散了。就这样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当我看到“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的心有种被刺痛的感觉。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的生物,就是人拥有思想,拥有感情,因为思想牵动情感,因为情感而牵动你每一次的心跳。
她把现在空旷的屋子当做了“客栈”,自己还在“寻觅归途”。
此刻的我好想穿越过去,抱抱这位可敬可爱又孤独的老人,好想拥住老人痛快地哭一场。
“亲人”对每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当亲人离开杨绛老先生的时候,她不知道“家”在哪儿?
反看我们,明明一家人在一起,却感到不幸福,嘴上总是抱怨,心里总是计较,谁付出的多少,谁要先付出心里才平衡。这是因为我们把“家”当成了“客栈”,没有温暖,没有爱。

“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不断地完善自己。——杨绛
在书里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美术家送了一幅画给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孩子拿走画后,又跑回来要签名。美术家问:“干什么?”孩子说:“您签了名,画才值钱啊!”
杨绛老先生说:“我对现代教育知道的不多。可惜啊!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价值观的教育难道不应该引起注意吗?
杨绛老先生一家人各个才华出众,却淡泊名利一辈子,身居陋室,吃苦耐劳,只埋头做学问。我们之所以活得累,压力大。是因为我们总是在衡量。衡量自己能够得到多少的利益。
不管是工作中,对待事情的态度中,我们往往把偷奸耍滑当成占便宜。自己种的什么种子就会结什么果,自己挖的坑,早晚还是要自己填。
所以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脚踏实地去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就像杨绛老先生说的:“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而我们则是:“做的太少,要的太多。”

杨绛老先生在《百岁杨绛老先生》的一次访谈中,她再三强调自己:“甘当一个零”。
这个零,不是空洞的。是保持一个零的状态。她说:“这样她可以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别人看不见我,我却像穿了隐身衣,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别人不拿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含忍为了自由,要求自由我们要学会含忍。”杨绛老先生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
决定你命运的大多时是:“能力+忍耐”,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忍。
杨绛先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和钱钟书先生都受到精神上的摧残和劳动改造。不给两人发工资,只有生活费。替阴阳头,头戴高帽,胸前挂牌,写满罪状,带着去游街。有时是杨绛老人自己被带着游街示众,有时还要和钱钟书老人一起。这种“批斗”在当时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在杨绛老先生写的《干校六记》里,有详尽的描述。
在工作中,生活中随时都被揪出来“挨斗”,那种精神上的折磨,比肉体上的折磨不知道要痛苦多少倍。杨绛老先生被派去刷厕所,这让老人反倒看见了一个好机会。她不怕脏不怕累,把厕所刷干净后,有时间可以继续读书和学习。后来又去偏远的地方劳动改造,这些也在《干校六记》里写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这位醇厚的老人,有着及其坚强的性格和超于常人的忍耐力。
人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关键时刻,我们做人需要上进,但是对事的态度不要激进。
杨绛老先生,让自己处于零的状态,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写自己喜欢的书,说自己想说的话。
我们也要时常把自己处于空杯的状态,去看待每一件事,才能处理好每一件事。

在杨绛老先生百岁之际的时候,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登门拜访,握住老人的说:“您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并称赞:“您崇高的精神境界、淡薄谦虚的人生态度、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我们感到由衷地敬佩。”
杨绛老先生在47岁时才自学西班牙语,同时翻译了《唐吉可德》这部优秀的作品。老人说翻译是个“苦差事”,同时伺候两个主人,一个是原著,另一个是译文的读者。首先要彻底了解原著,字句的意义,不是意思。领会句子之间的含蕴,译者用读者的语言译出原文的样子。杨绛老先生在“信、达、雅”方面对自己有着极高的要求。以至于《唐吉可德》的第四版,她还在不停地研究着“信、达、雅”不停地进行修改。这种对文学的素养,让我们敬佩。
百岁的老人依然每天坚持散步,坚持练毛笔字,坚持写文章。先后有《洗澡》的续集,《走到人生边上》,最重要的是她不停地整理着钱钟书的笔记,经过3年多的整理,48册的《钱钟书手稿外文笔记》出版。
杨绛老先生曾说过:“很多人开玩笑,说杨绛老先生喜欢清华两个‘书’一个是读书,一个是钱钟书。”而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不仅体现了杨绛的品格,让更多的穷孩子也可以实现读书的愿望。
杨绛老先生把稿费版税全部捐出了用作“好读书”基金,十余年累积基金千万余元,资助了上百位清华本科生,研究生。
同时,她把钱钟书的各种手札,整理,编辑,出版,和两人的一些宝贵文献全部捐献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亲人们离开了她,她说她在打扫余下的战场,凭着她的坚强和耐力,实现了亲人未完成的心愿,给世上读书人留下一个又一个文化瑰宝。
2016年5月25日,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先生离世。享年105岁。

合上书本,我想到了这样的一段名言:
“女人是一个国家的风向标,当女人追求知识时,这个国家是进步的; 当女人崇尚自由时,这个国家是文明的; 当女人崇拜金钱时,这个国家是腐化的; 当女人攀附权贵时,这个国家是堕落的。”——德国马丁扬克
杨绛老先生是淡然,知足,睿智,坚强的才女贤妻。她的一生就像是一部历史,历史里记载了国情,人情,感情。
杨绛老先生用走在人生边上看人生的态度,给我们人生路上的指引和可贵的精神力量。
其实人生到底是什么?谁也不能准确地描述出来。都是一边向前走,一边回过头看看来时的路,想想遇到的人,碰上的事,不断地去总结。
每个人的路只能自己走,不经历就不会懂得,不尝试就不知道如何取舍,不去用心感受,即使站在人生边上,可能不会看清一些人,一些事,和内心的自己……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杨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