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别再逼着家长读书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3126562/de3cc93a4a03dbc4.jpg)
明天是世界读书日,中国人好热闹,每逢节日我们总是喜欢搞点活动热闹一番,世界读书日也不能例外。
昨天晚上忽然接到一位中学同学打来电话,让我无论如何都要帮她一个忙,我问何事?她说,孩子所在学校正在组织评选“书香家庭”,每个班级推荐六个家庭,要求家长填写“亲子共读”活动中与孩子一起读过哪些书,有什么体会,孩子的班主任推荐了她们一家……
我一听,乐了。
我这同学的确不是读书人,她的职业是卖“十三香”调料的,老师之所以推荐她的家庭为“书香家庭”用她的话来讲的确高估她了,或许老师对我这同学还不太了解,只看她平日戴一近视眼镜,颇斯文,以为是个读书人,其实不然。同学的生意不错,但是我知道她的确不是读书人。
这让我想起了当下社会的“读书热”,一旦提到国人要读书这个话题,很多人就会想起那组在网上广泛传播的关于各个国家、民族读书量的统计数据,据说,全世界犹太人读书量最高,每年人均读书64本,然后是欧美、日本等国,中国人读书的积极性最低,好像每年人均读书不超过5本……这个统计数据是不是真实我们无从考证,但凡网上传播甚广的文字都有可能是真的。
中国人没有读书习惯,据我分析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据说解放初期中国的文盲达到了全国人口的80%,也就是说有80%的中国人是绝对不会读书的,而影响一个人读书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的影响,根据时间推算,60后、70后的童年生活里读书不是一件经常的事情——60后、70后的父辈文盲居多,家中藏书一定很少,即便想读也无书可读,而且六七十年代还是一个为了填饱肚子而努力的时代,对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来讲能填饱肚子就很好了,读书也不见得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一个人童年里养成的习惯很有可能会影响其一生。
而人的读书习惯大多形成于童年时期,一个人在童年里没有养成读书习惯,成年后再从头开始读书,似乎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当然读书也与人后来从事的职业有一定关系。今天很多读小学的孩子其家长大多数是70后、80后,大多数人的童年里是不读书的——家长不读书,于是也就不关注孩子读书。七八十年代读小学的人接受的是标准的“应试教育”,凡是与考试无关的事情都不能去做——哪怕是读书(凡是课外书,被老师一旦发现将统统没收),学校不重视阅读,读书习惯能否在童年里培养起来,可想而知了。
好在今天的学校开始重视“书香校园”建设,学校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这的确是一件好事。如今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学校要做的事情,家长必须无条件的配合,学校建设“书香校园”,学生家长在家里也必须建设相“配套”的“书香家庭”,从家校互动、家校合作的角度来看,学校建“书香校园”,学生家长在家里建“书香家庭”是对的,问题是,“书香家庭”真的能像“书香校园”一样建设吗?
我不认同。
当然,我承认,现在的很多家长,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家长早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很多学生家长本身就是读书人,孩子学会读书也就正常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还有更多的成年人不怎么喜欢读书,先不说学生家长,如今我们的教师队伍里读书人都不是很多,我们再让学生家长跟着学生一起读书——似乎也是很难凑效的。“书香家庭”怎么可能是家长填写一张“书香家庭申报表”、家长与孩子每人捧一本自己都不曾翻过几页的书拍张照片就建设起来的?
其实不论是“书香校园”还是“书香家庭”强调的都是读书环境,但是有些环境又不是你所能左右的。校长可以把自己的学校建设成“书香校园”但是不一定能把你学生的家庭建设成“书香家庭”。
我觉得,家长不读书不要紧,你可以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读书的环境就够了。小学二年级、三年级其实是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最佳时期,甚至可以称为读书习惯培养的“黄金时期”,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都不能让孩子错过这个时期,一旦错过,孩子很有可能今生便与书无缘了。影响孩子读书的家庭因素很多,比如孩子在家时父母依然打牌、喝酒、看电视——这是最影响孩子读书的一些活动。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看电视,毫无节制的让孩子看电视对孩子成长危害极大,家长自己看电视让孩子到一边去读书更不会培养起孩子的读书习惯。
而“书香家庭”的建设如果太过于形式化反而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孩子对阅读的态度,甚至对生活的态度。教育者应该让孩子认识到读书其实与吃饭、穿衣、洗澡、写作业一样的,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让他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了不起、非常高贵的行为。否则的话,老师、家长会因为“书香家庭”的建设而与孩子一起参与了一次“不真实”的读书活动——你一直忙着卖“十三香”调料,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成了读书人?其实依我看,诚实守信的经营“十三香”生意对孩子人生的积极影响远远大于你在家里建设虚假的“书香家庭”活动。
记得前年冬至日,学校组织包水饺比赛,全校中高年级的学生、老师都积极参与其中,包水饺的过程中,三年级的一个小男生居然是全校擀面皮速度最快的一人。后来我们了解,这个孩子的爸爸妈妈在家里是卖小笼包的......那个学生那一年被作为校长的我破格提名为校园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之一——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能在家里帮助父母擀面皮、卖小笼包,这是怎么样的一种精神?
这才是真实的人生、真实的生活。
所以,我宁愿看到我的学生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擀面皮卖小笼包,也不愿意看到我的同学放下手中的“十三香”、捧起一本自己都不没有兴趣读的书与孩子一起硬着头皮“读书”——家长看似做了一个好榜样,其实是一个坏榜样。
孩子知道你那个时候捧着书其实心里还在想着“十三香”呢!我们正是这样把孩子教坏了的。
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坚持读书的人值得尊重,但是不读书、诚信经营、做好“小笼包”、“十三香”生意的人也值得尊重。
中国人好面子、爱虚荣、搞形式——连读书也不肯放过。
读书是一种习惯,不是一种形式,老师,请不要再以“读书”的名义逼着家长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