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总结背后的底层思维(2):功夫在平时
大家好!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提到了年终总结中所蕴含的重要底层思维,也就是这是为了自己而做的深度总结,同时也是对自己个人发展负责的良好态度。
在我看来,这是做好个人年终总结的重要前提,也是蕴含在年终总结中的终极智慧。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将继续关注个人年终总结背后的底层思维。
如果说上一篇中的底层思维是接近于做事的底层态度的话,那么今天所要描述的底层思维就更偏向于执行方法。
年终总结焦虑产生的原因
在本系列文章的最开始,我设想了大家在写年终总结时所表现出来的愁眉苦脸的样子,大概引起共鸣了吧。
确实,有些人在写年终总结时,大脑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下笔;
而有些人虽然有很多话想说,但不知道如何表达,也不知道如何在写的过程中抓住重点,特别不知道如何通过良好的逻辑将自己所要讲的内容串起来。
这些其实都是焦虑感产生的原因,一旦我们每年都被这样的情况所束缚的话,那么我们会逐渐将年终总结工作视为洪水猛兽,渐渐开始产生逃避的心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就是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所说的,我们并没有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年终总结,本身对于年终总结带有一定的抵触和畏难情绪;
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年终总结背后的意义,也无法摸清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无法以一种更为高效,更为“浑然天成”的方式来完成年终总结工作。
“年终总结”看上去是一个非常高大上,并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严肃工作,也是在人生的每一个重大节点中需要做的里程碑式的工作,这一个个里程碑将会成为我们每个人憧憬未来的有效依据。
但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年终总结的意义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将此看成是一个组合体,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拼图,拼图的每一个板块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点点滴滴的总结工作。
功夫在平时
如果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注重及时的复盘和总结,并通过言简意赅的文字、精准的数字或生动有趣的图表等形式将工作的相关情况如实记录下来,那么年终总结将会是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
不仅仅对工作本身的记录可以如此,我们内心的所思所想也可以进行记录。
如果我们每次都能将自己对于工作的各种想法记录下来,那么到了年终总结的那一天,我们不仅仅会有详尽和完整的工作信息,还能看到我们自己对于日常工作的想法和心得,其体验将会如日记一般。
这些“意识流”都是我们养成底层思维、形成最佳实践的重要依据,是促使我们向着更好的自己迈进的重要资源。
从年终总结的角度而言,只要对这两方面进行很好的整合和分析,即可自然而然地写出一份不错的年终总结,并且也是有理有据的。
如果能够达到这一境界,那么年终总结工作的重点也会自然而然明晰起来。
一方面,我们可以基于结构化的工作数据,对过去的这些工作进行深入分析,从数据中找到上一年度工作的规律,为后续的改善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方面,就是对自己的一年来的“意识流”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汇总,看看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是否在这一年中有所提升,看看自己在哪些思维上实现了升级,在哪些事情上找到了更好的想法和指导思想。
最重要的是,是否在人生这一更大层面有了新的感悟。
另外,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时,我们也可以检视一下我们还有哪些思维或理念已经显得过时,显得与新的发展进程格格不入,这些就是我们需要在新的一年中应该提升的。
数据是基础:工作
“功夫在平时”的关键其实在于工作基础数据的收集过程。
如果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做好记录工作,每天得过且过,或是虽然有记录意识,但既没有对相应要素进行合理细分,也没有完全遵循数据的结构化要求进行完整填写的话,那么我们最后得到的数据是不完整的。
不完整的数据必然导致数据分析结果的偏差,无法如实反映上一年的实际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果,更无法为我们后续的改进提供良好的依据。
举个例子,在记录每一项工作时,我们可以对工作进行完整而细致的分类,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其对应的类别标记。
当我们将类别要素和每项工作所花工时和难易度结合起来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上一年中,工作量从高到低的工作类型排名。
从这个排名中,我们能够很自然地发现上一年主要的工作精力所在,进而作出适当的调整。
比如,如果我们在上一年中有80%的时间都花在一些事务性工作上,而在创新和复盘等工作上花费的时间低于10%时,那么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了。
如果长久沉浸在事务性工作中,并缺乏对事务性工作的清醒认识和深度思考时,那么我们最终会沦为一个工具人,会逐渐变得安于现状,最后在自我发展上付出沉重的代价。
既然我们从年终总结中识别到了问题,那么我们可以据此对下一年的工作进行调整,尽可能将自己花费在事务性工作上的精力降低。
我们可以思考这两个问题:
是否能够通过更为高维、更为有效的方式,又好又快地完成事务性工作,从而为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腾出宝贵的时间;
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摸清事务性工作的规律,形成最佳实践和标准化流程,这样同样可以加快效率。
数据是基础:意识流
对于工作可以做到结构化,对于意识流的记录同样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结构化,但在初期不需要过于细分。
比如我们可以将以下问题作为意识流的拆解:
收获
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这一收获会使哪些工作受益?
这一收获对于我的未来发展有何帮助?
...
问题
今天遇到哪些问题?分别进行简要描述?
这些问题是否已经有效解决?
未解决的问题,节点在哪?
已解决的问题,可以形成哪些最佳实践,并给后续工作带来帮助?
...
创新点和改进点
今天在哪一工作上实现了创新(或微创新)?
今天改进了哪些工作/流程/方法?
...
当我们养成习惯,并积累了一定内容之后,可以对意识流进行一定的结构化,如设立一个问题清单,对问题的各要素进行结构化拆解。
好了,如果到这里都能做到的话,其实来年的目标和改善方向,甚至具体做法都有了,这就是年终总结给我们带来的益处。
当然,能够使我们受益的前提就是确保数据的完整和客观,以一种“人生档案”的心态用心记录。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就个人年终总结的呈现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大家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