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的两个逻辑(读书笔记)
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有三个本质特征: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主体,创造性脑力劳动是核心动力,智力资源是主要资源。《冬吴相对论》有一期节目是谈论知识经济的,“富豪作家的商业启示”在这期节目中,两位主持人说,知识经济有两个不同于其他经济的逻辑。第一,知识经济的成本和最终有效用极不对称。你的首创成本可能很低,但是结果可能是全天下的人都在用,效用非常高。比如曹雪芹写《红楼梦》,他的首创成本不过是“举家食粥”但是这本书后来拍成了很多电影,电视剧,养活了很多红学家,出版商。再比如流行歌曲《老鼠爱大米》,不见得有多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依靠彩铃,产生了过亿的收入。你随便讲的一个笑话,如果被中国移动收购,用短信发出,就可能创造出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价值。第二,知识的质要比知识的量重要的多。你可以用一千一万个人做一个工程,但是写《红楼梦》只能让曹雪芹一个人来,没有此人,来两千个人也没用。独创性是最重要的,独创性决定了它的价值。
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注意知识经济这两个逻辑对于教育的影响。第一个逻辑,知识经济的成本和最终效用及不对称。很有可能很小的投入就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情况经媒体一渲染,就可能刺激孩子们“一夜暴富”的幻想,不愿做长时间艰苦的努力。“超级女声”之类的节目就有类似的负面作用。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保持清醒,不要目光短浅,不要总想走捷径,否则将来一个李宇春红起来,会有千万个女孩子倒下去,从整个国家来看,失大于得。第二个逻辑,质大于量。这个思想很重要,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这个道理,注重独创性。应试教育最大的缺点之一是种量不重质,过分强调传承和复制,忽视创新。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无法引领知识经济的时代,而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这对于国家很不利。因为我们的考试制度和考试题目并不鼓励创新(这也确实难办),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当淡化考试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必要的,时至今日,仍反复强调考试的重要性,实际上是和知识经济背道而驰,十足的短期行为,不识大体。
读后感:目前的知识经济还不算很发达,从本文的阐述来讲,我们教师的工作也是一种知识经济,我们教师主要做的是脑力劳动,当然还兼顾一些体力劳动,对于很多时候都需要创造性,特别是班主任,比如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主题班会设计,班级活动安排等等其实都要有一定的创造性,不同时期,不同情况的学生也需要不同的对待。我们其实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不光是本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对于教育的新的发展方向还有很多其他地区学校,教师的一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也需要了解。那么当然每个教师的特质不同,能力有差异,自我鉴定我作为教师的评定来讲属于能力比较差的,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尽力而为吧。智力资源还是需要自我的挖掘和开发,需要一种突破,这个也是急不得的。
而目前最火热的当属自媒体的迅猛发展,比如很多微信公众号利用自己的声誉和一些独到的见解,主要是自己的智力资源,开发一些相关的产品,建立自己的微信群,尝试很多有偿服务,比如《科学队长》就聚集了几位科学家,普及天文,地理,海洋,古生物等等一些科普知识,制作成音频销售。这个路子看来会持续一定时间,还有《逻辑思维》每天推送60秒的语音,然后把自己的一些文章和信息收集起来有偿推送。都是一个路子。所以将来,其实如果你在某个方面确实很有研究,很有见地,在知识经济必然发达的时代,你还是很有希望走这条道路,实现自我的价值,也是一个出路。只是这个对个人能力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当然也可以组成一个团队来实现,关键你要有独创的资源。
其实随着时代的变更,社会的进步,也会催生很多新的需求。而能否敏锐的抓住这些需求,形成一种销售模式,这个需要一定的营销的智慧。可以预见新兴的职业门路是会更宽阔的,不一定局限于传统的职业。比如家庭个体化的需求将来必然会流行,家庭教育类,家庭医疗,家庭心理服务等等。个人觉得到了物质极度丰富的时候,高级一点的精神文化需求必然产生,可能将来的哲学家们也会吃香!我们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