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在行动-青椒计划教育故事河南青椒在行动☜青椒计划优秀文集2018春晖学院第八期

一堂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语文课――《承天寺夜游》观后感

2018-07-23  本文已影响229人  陕县1432郭玉红

膜拜王崧舟老师。听王老师的课,真是美的享受,心灵的洗礼。

王崧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名师,经常耳闻他的大名和事迹,他两次讲《我的战友邱少云》的经典案例,更是常常被提及。在春晖学院近距离听王老师讲课还是第一次,这节课让我再一次感受了名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一堂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语文课――《承天寺夜游》观后感

听完课,我不停啧啧赞叹,这堂课太棒了,太震撼了!可到底这堂课好在哪里呢!

我感觉这也是一堂核心素养落地的语文课,是一堂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语文课。

这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导入有妙招

课前王老师带领学生朗读了苏轼的几首有代表性的词中的名句,并引导学生朗读。

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让学生谈谈月亮和人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理解对待自己的悲欢离合像对待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豁达。

一堂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语文课――《承天寺夜游》观后感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引导学生理解“肠断”,并把这种感情带进词句,再去朗读。这样学生就能读出感情了。

一堂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语文课――《承天寺夜游》观后感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中“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引导学生理解倒映在水中的月亮象征什么感情,学生回答,优雅、纯净。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词句。

一堂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语文课――《承天寺夜游》观后感

这三首次并不是随意选取的,而是精心挑选的。因为这三首词中都有月亮。这时候老师才点出:月亮经常会感动苏轼;苏轼对月亮寄托了非常丰富的感情。这时候顺理成章引出了苏轼的又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承天寺夜游》。

这样的引入不可谓不妙。但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在课堂中理解作者情感的时候,又用到了这几句,真可谓一箭双雕!

二、理解词义有新招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教文言文的时候是如何教学生理解词义的呢?我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看课下注释,查字典,直接告诉学生或者比较理解。王老师在理解词义方面没有用以上这几种方法,而是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

1、“月色入户”中“入”字的意思。学生初读的时候理解为,洒入或进入,到底是哪一个意思呢?他卖了个关子,这个问题留到以后解决。在学生完全理解了月亮是苏轼的好朋友、知己的时候,再来理解这个词语,学生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进入”。这样的理解比死记硬背好太多了,这样的理解学生不需要记忆,因为已经彻底理解了。而且多次练习后学生就掌握了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的方法。

2、“欣然起行”中的“行”和“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字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理解“行”因为激动,速度更快一些,“步”更慢一些,更悠闲一点。

3、“积水空明”中“空明”的意思,学生的理解是透亮、清澈、澄澈、明亮等,老师并不急于给出明确态度,而是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入,自己悟到,这里的空明不但有以上几个词的意思,而且有一种特别的意境在里面,体会作者用词的妙处。

三、理解课文有高招

《承天寺夜游》是初中课文,而王老师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如何让小学生理解初中的一篇古文呢?别担心,王老师有高招,他不但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将学生完全带进了文本,把学生变成了苏轼。

1、理解“闲人”。有什么样心境的人可以称为闲人?老师抛出了这个问题后,我在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如何理解呢?有点太难了吧!王老师先让学生记住文章第一句话“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通过反复记忆学生记住了这个时间。然后他又问,为什么苏轼对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月亮印象深刻呢?其他人对这一天晚上的月亮有印象吗?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没关系,王老师自有办法。他问一个同学,你是做官的,一天内你断了好几场官司,你记得那天晚上的月亮吗?学生说,不记得!他有又用同样的方法假设了商人、读书人。做官的累,经商的烦,读书人忙于科举考试,他们都没有注意到那一晚的月亮。所以得出结论:有闲人心境的人才能称得上闲人。到这里学生完全理解了“闲人”的含义。其实这个词的理解是本文的一个难点,难点就这样被巧妙的突破了。

一堂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语文课――《承天寺夜游》观后感

2、理解“知己”。结合课前引入时的几句词句,王老师让学生明白:天上明月是知己;人间张怀民是知己。文中哪些字能体现苏适合张怀民是知己呢?学生读课文后找出了“亦”“相与”“遂”“寻”。这几个字(词)很好的印证了苏轼和张怀民互为知己。“亦”的意思是也,说明张怀民见到月亮也和苏轼一样不能入睡,他俩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遂”的意思是立即、立刻、马上,就是毫不犹豫,说明苏轼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张怀民;“寻”就是找的意思,一个小女孩的回答引起了全场老师热烈的掌声还有阵阵笑声,她说,寻就是不管死活都要找到你,就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意思,话糙理不糙,就是这个意思;“相与”就是相约的意思,两个人一拍即合,志趣相投。

一堂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语文课――《承天寺夜游》观后感

3、能否把“月色”加入课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实际上写的就是月色,把“月色”加入课文中好吗?让学生讨论后作答。有的学生说既然当年苏轼没有加入原文,那肯定是不能加了。有的学生说加上后没有了神秘感,缺少了意境。对,就是意境,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小学三年级学生,他竟然知道意境。当然这与王老师的引导密不可分。还有的学生说加上了显得直白,没有原文你么含蓄、婉转,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完全理解了这句话的妙处。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辨析能力、概括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

四、课堂拓展出奇招

当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后,一段配乐朗读将课堂推向了高潮。是王老师亲自上阵,他在范读。他的声音低沉,入情入理,感情充沛,仿佛站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苏轼。何止是王老师一个人,整个课堂中都是苏轼。老师在提问时就说,苏轼们,这个苏轼等,其实何止这些,就连课堂中听课的800名教师还有线上听课的4000多位老师都变成了苏轼,都被王老师带进了文本中。

原本以为课堂到这里就可以完美收官了,可是还没有,还有大招在后面呢!一段视频彻底点燃了在场每一位听众的激情。视频介绍了从乌台诗案开始,苏轼遭遇的所有坎坷,再结合他被贬后的豁达乐观,让写生了解苏轼所受的冤屈,理解苏轼的心情。悲愤、悲痛、沉重、难过、同情、愤慨、庆幸、打抱不平等,这是学生体会到的心情。王老师让学生联系乌台诗案,联系苏轼生平,联系苏轼对月亮的特殊感情,以苏轼的身份写几句话。

一堂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语文课――《承天寺夜游》观后感

这是输出,是学生上完这堂课后的展示。因为王老师已经把学生完全带进了文本,把学生变成了苏轼,所以,学生的展示都非常精彩。

为什么我们常常抱怨这些习题我已经讲过了,怎么学生还不会呢?有的已经讲过多遍了,学生仍然答不到试卷上?因为教过不等于学过,学过不等于学会,学过不等于会学。这堂课上王老师引导学生去读、去悟、去说、去写,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高。不但掌握了知识,学生也学到了方法,如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如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和苏轼融为一体,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体现。说白了,这节课就是在教学生如何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让核心素养落地。

网络就是好,让我足不出户就听看到大师的优秀课堂!感恩王老师!感恩所有上课老师!感恩春晖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