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人(四)生存态度(下)
04 不屈不挠,有韧性
除了深受儒家文化的滋养,崇尚积极进取精神以外,中国人也深得道家文化的精髓,讲究阴阳平衡,正反辩证,行事外柔内刚,内方外圆,不走极端,具有很强的韧性。
表面上看,中国人有时显得有些软弱,有点傻,甚至有些屈辱,但我们的内心始终有坚守,有目标。这种示弱,表现为不争,不对抗,不冲突,它的核心就是守,内心的坚守。只有足够强大的人,才能够坚守内心。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年九十,居北山,出入不便,遂率子孙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智廋哂之,愚公不废其行。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二子负二山,一措朔东,一置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的寓言中,万仞之高山似乎是不可逾越的,但愚公不求毕其功于一役,愿子子孙孙不懈传承接力。积跬步以至千里,这样一种坚持需要有拙的功夫。
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曾子,名参。著《大学》,据说《论语》也是以他为主编撰的。孔子对曾子的评价只有三个字:“参也鲁”。鲁,就是拙,曾参不是那种聪明伶俐的学生,但能成大事。曾国藩被认为是最会做人、识人和用人的,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最后天帝派遣二神移山的圆满结局,则彰显了中国人克服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愚公似乎不问结果,那是因为胸怀必胜的信念,初心不改,坚定前行。
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勾践沦为阶下囚。吴王上马,勾践匍匐甘为脚蹬,吴王生病,勾践亲尝粪便以决其病情。勾践够贱,但他复国的雄心从未泯灭,在他的草榻之上悬着一颗苦胆,每天睡觉前,勾践都要舔一下苦胆,提醒自己不忘耻辱。十年卧薪尝胆,勾践终于复国,吴王夫差自杀而亡。
《孟子》里有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吴越之争的历史事实,就是这段话最生动的诠释。
苏武奉命出使匈奴,意外被单于扣留。单于许以高官厚禄,数次劝其投降匈奴,苏武不屈。“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始得归。”
威逼利诱都不见效,单于便将苏武流放到荒无人烟的贝加尔湖畔,扬言只有公羊生子才会释放他,就是太阳得从西边出来。
十九年流放生涯,苏武始终将象征其汉使身份的节杖持于手中,须臾不离;十九年,以雪为饮,取鼠窝野果为食,与羊群抱团取暖;十九年,派遣他为使节的汉武帝、羁押他的单于都已故去,他自己也须发皆白。但苏武脱匈回汉,完成使命的信念不变,这是怎样一种韧性!
齐天大圣孙悟空使尽浑身解数,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但是能在如来老儿的手掌心撒一泡尿,他还是乐呵呵的。可是在西天取经的途中,他也不免当了逃兵,猪八戒几次嚷嚷散伙,沙和尚也曾想分家当。
唐三藏手无缚鸡之力,智力三流水平,却是其中的灵魂人物。多少次身陷囹圄,多少次面临沸鼎汤鑊,他都没有放弃西天取经的决心。因为他从不知放弃为何物,从没想过回头,尽管他不知如何到达西天,如何翻越穷山恶水,如何降妖除魔,甚至他都不知道如何带好队伍。
这样一个不入流的团队,最后能够跨越九九八十一难,胜利到达佛界圣地,靠的就是唐僧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韧性。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用一双脚走过14个省,翻过18座巍峨高山,渡过24条汹涌大河,趟过泥泞的沼泽地,越过冰冷的大雪山。前后历经两年,脚上没鞋穿,衣不能裹体,食不能果腹,却能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突破敌人重重防线和包围,在陕北胜利会师。
饥饿、寒冷、疾病、死亡,不能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不是因为这支队伍是特别行动队,都是精挑细选训练有素的精兵强将。事实上,他们大多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娃子,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
在他们基因里,蕴藏着中国人不屈不饶、坚韧不拔的韧性。这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