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人的“植物性”
回听昨晚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第三季课程,由蓝院长主讲,题目是《儿童成长的秘密》。
讲座里面,她引用了文质老师的一个观点:人,越活越具有“植物性”。这个词语一下就入了心,记在了心上。
去百度里搜了一下人的动物性和植物性,有如下的文字:
木心曾说过:政治是动物性的,艺术是植物性的。
更具动物性的人有极强的世俗欲望,精力旺盛,目标导向性强,精通权术,胆大冒险,野心勃勃,甚至藐视规则、伦理与道德。
更具植物性的人包括哲学家、作家、艺术家,这个群体与动物性的人不同,他们与群体保持距离,冷眼旁观。
反观自己,发现自己的确越活越具有“植物性”,虽然并没有与群体保持距离,也没有冷眼旁观,但没有攻击性是明显的,并且有自己的节奏生长。如果对应职业的话,难道是因为我坚持天天写作吗?当然不是,应该是自己的心境使然吧。
那么,我理解的人的“植物性”有什么特质呢?
第一,能安静。
不管遇到多么复杂的环境,吵闹也好,高远也好,大路边也好,小道旁也好,公园也好,平原也好,悬崖边也好,都能安静的呆在一开始选定的地方,自己生长。这份安静,顶多当成他人成长的背景,或者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当然,也有可能会当成样本,变成“别人家的大孩子”。
第二,顺时令。
植物生长是需要时令的,也更需要顺应时令。什么时候扎根,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都需要按照时令来进行,并且是有逻辑关系的,每一个阶段是有营养需求和时间限制的,所以急不得,但也慢不得。顺着时令来,该开花才开花,该结果才结果,该落叶才落叶,才能完成这一生的使命。
第三,适环境。
是的,每一种植物都是需要适应环境的。只有适应环境,适应当地的气候,适应身边的某几种植物,适应一些外来客人到访,适应潮湿的或干燥的环境,适应日照强或日照弱,适应雨水多或雨水少,适应风很大或风很小,适应身边一些动植物的互相影响,只有适应,才能有所成长。
第四,学会在不确定中生长。
如果只有以上三点,那么这个人还不能说具有“植物性”。小学读过一篇课文,是林清玄写的叫《桃花心木》,里面有三个自然段:
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上面的话,在今天这个YQ时代,仍然很适用。学会适应这个不确定的生活,减少对人和事的依赖,还需要把生活给你的一部分或仅有的糖分,转化成你生活的营养,获得更多的能量,你才能在这个时代活得更有意义。
当然,每个人都应该是动物性和植物性的辩证统一,只是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偏弱的那一项才会显示出来。我也有动物性,在某个时候也会有呈现,比如有学生三番五次让你不爽的时候,也会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也已经慢慢趋近平和,或者生气不过三秒,朝着一株植物的方向生长。具体是哪种植物呢?并没有想过,或者就是一株草吧,不需要开花,只需要生长,变绿,为他人带来春天的信息。
植物性越来越浓的我,可能性格就会变成绿色的吧。更淡然一些,是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