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禅茶入门亲情、友情、爱情七星小鱼的小伙伴们

《慈悲》第三感 |《慈悲》的价值

2020-09-06  本文已影响0人  弱水三千zzy

蒋坤元老师的《慈悲》已经连载至一百一十多篇,一天一篇地读,最大的好处是读得细,所以不用回看,都能记得全部的内容。

无意中回看蒋老师原先的文章,读到了《慈悲》后记,这是蒋老师刚刚写完《慈悲》后的即兴文字,意犹未尽的感慨,同时也解释了慈悲这个篇名的由来,这也是我阅读这部长篇之初就思考过的一个重要问题,可惜当时并没有读到这篇后记,只是凭着已读的小半部内容理解加猜测,我想到了蒋老师用上这个篇名定是斟酌再三,但没想到这个篇名竟是在最后时刻才确定下来的,这说明了蒋老师对这部长篇的重视,这里面有蒋老师一贯的处事态度和风格,也有他内心深处对祖母的无限崇敬,还有他对那段难忘岁月的无比怀念。

那是段艰难的岁月,也可以说是无比艰难的岁月。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三年自然灾害时,实在过不下去了,谁、谁、还有谁,都去了江南,而后被说过的人陆陆续续地回来过,身上都带着好日子的痕迹,于是便深深地认为江南好,江南的日子全都是好日子。而从蒋老师的《慈悲》中,我看到了真正的江南日子,那段艰难中的江南日子,其实也是充满着艰辛。

很多的时候我会感慨,感慨我们这代人的人生经历,我们的童年和成年不仅分别生存在两个世纪,而且分别生活在两个时代,两个差别巨大的时代,可以标记为原始社会和高科技社会。当然这里所谓的原始社会不是历史科学中的原始社会,因为那时的社会文化和人类智慧已与历史学科中的原始社会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仍然要作这样的叙述,因为那时我见过人拉犁的耕作事实,见过太多、太多的极其原始的劳作方式。我没想到,那时的我根本无法想到,也很少有人能想到,几十年后的生活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亲历、见证了人类社会这一巨变的时刻。我们不仅万分庆幸,同时我们还万分怀念,怀念那段艰难的岁月。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匀速的,也不可能是匀速的。近几十年的变化,世界各地都是巨大的,但中国的变化更甚,因为我们的起点很低,我们现在达到的高度又较高。因为变化巨大,变速特快,所以更容易让人忘记,更容易让新生代产生疑惑,他们会怀疑,这些就是四十年前的事?好象这些事已过去了几百年似的。这种感觉上的遥远,与事实上的久远会具有同样的效果,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与这些事件和那段时光疏远。而亲历过的人,或是不屑提起,或是耻于提起。是的,贫穷确实曾让我们感到过难受,甚至是羞愧,然而当我们历过了艰难并战胜了贫穷时,才真正意识到这些经历其实并不全都是痛苦,而且会成为,或已成为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我想意识到这点的不仅仅是我,一定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但光是意识到就可以了吗?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这一切,虽说这段历史留下的影像、文字并不稀少,但象《慈悲》这样原汁原味,专注一方的细致描写却很是缺乏。查看过原先县志的人都清楚,历史上关于我们的祖先,关于他们生活状况的记载是多么的粗糙和残缺,所以我们该为后人留下一些值得留存的东西。蒋老师的《慈悲》正做着这样的一件事,他有着非常难得的细心和耐心,加之长达四十年的文学创作,让他对文字有了很强的驾驭能力,同时他还是一个非常有心的人,他在《慈悲》中记录下的事件多半是源于言传,祖、父辈的言传,村中老人的言传,这些大多是靠心记的,很多的内容还可能是属于话者无意,听者有心。所以说《慈悲》一定是蒋老师的用心之作,它将会成为那一方水土上的重要历史文献,成为那个时代江南水乡的精神化石。

船了浜,渭塘,阳澄湖………有些会一直存在于世,有些会成为历史,若干年以后,借着这一本《慈悲》,很多的人会找到回家的路,找到回家的感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