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发人思考的笑料
最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位幼儿园老师提问孩子的视频,让人耐不住不断地捧腹大笑,但笑过之后又觉得有意思、很值得思考。
视频的内容是:一位女教师在幼儿专业教室里向孩子提问:树上有10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一只,树上还剩几只鸟?一个孩子马上举手反问:“老师,猎人用的枪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老师回答:“是有声的。”;又一个孩子举手问:“老师,那10只鸟里有没有聋子?”;老师表现出不耐心,但还是回答:“没有。”;结果又有一个孩子问:“有没有弱智、听到声音也不害怕的?”;孩子们一个接着一个的向老师反问。甚至问到:“那些鸟里有没有情愿殉情、宁死不飞的?”;老师很不耐心地回答:“都是公鸟。”;结果又引出一串问题:“老师,有没有同性恋的?”……
孩子们把老师问得苦笑不得。结果老师拂袖而去!
现在看来这是一则笑料。但这是一个很古老的幼儿智力测试题。我小时候奶奶就用这题测过我。题目的本意不在于测试孩子知不知道十减一得九,是要测试孩子对鸟群听到枪声后的动态反应,而且用极易算出的结果做掩护,诱人上当。
古时候没有无声的枪,孩子们也没有“弱智”“殉情”“同性恋”之类的概念。答案若么是九,若么是零。不会还有其它的。而现如今的孩童以上的概念都有。“无声枪”“弱智”“殉情”这都和鸟会不会被吓跑有直接关系,也就是和答案有直接关系。所以,从形式上说,孩子们要求老师对所提问题的条件加以补充是合理的。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课堂上生成的这类问题,难道不发人思考吗!
其实教师应该在充分肯定孩子要求补充问题条件的同时也要告诉孩子:“无声枪”“弱智”“殉情”这样的事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但发生的可能性极小,小到足可以忽略不计。这样,既鼓励孩子积极的思考问题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告诉孩子想问题不要漫无边际。
教师提问学生,学生作出怎样的回答才是最好?在传统的课堂提问时,老师总希望学生能够顺着自己的想法或思路走。一旦学生按着老师的想法或思路走过来,老师会认为学生理解的很好,这堂课很成功。若学生的思维发散,偏和老师的思路不同,老师有时会很不耐心,甚至埋怨学生不配合、故意刁难老师。
“创新”现在是一个热词。什么样的人才最有创新的可能。当然是具有发散思维的人。教师应该十分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