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探究读书

读《人民教育》文摘4

2019-02-21  本文已影响201人  教坛行走

 在线教育,在线是方式,教育是本质。

——吴迪《让在线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工人日报》2018年12月13日)

在线教育显然是当下和未来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一个学习延伸渠道

无论是社会公众的文学教育,还是教育领域的文学教育,要从知识论、认识论中挣脱出来,进入到价值论层面。就是说,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不仅要学习某些文学知识,不仅要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了解古今中外的世态人情,更重要的是将其作为解决阅读者当下所遇到的价值缺失、价值困惑的一种思想资源、情感资源,这应该是一个需要直面的紧迫问题。

——傅书华《文学教育:从偏失到回归》(《山西日报》2019年1月日)

未来教育不再仅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而更是人才密集型的行业。

——范皑皑、梁月欣《教师素质该怎么升级》(《光明日报》2018年12月8日)

科幻本身未必折射多少科学知识,但它一定会激发想象力,还有对科学的热爱,当然也包括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思维方式的一种展示。

——周忠和《科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未来》(《中国科学报》2018年12月14日)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读物类别之一就是科幻,仅《飞碟探索》一本杂志,就从中学追读到工作之初。而去年的阅读中,最令人沮丧的是,刘慈欣《三体》没能读下去,感慨于知识结构的缺陷和好奇心下降

职业规划是一件需要终身学习的事情,我们会将自我认知、教育选择、职业认知和职业技能这三大方面融入孩子的生命成长过程。我最看重的是孩子认识自我的能力。教孩子跟自己对话,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发展自己,进而作出准备的职业规划。这个过程有个起点,且越早越好。

——文丹《从小学就开始职业规划教育必修课》(《上海教育》2018年第29期)

 做父母的态度应该是不管孩子在做事时看上去多么笨拙,多么可怜,都要沉住气让他自己去做,父母可在一旁保护和指导。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孩子就是从不断的错误中学习新的事物的。

——钱志亮《六步走,让孩子不再“生活不能自理”!》(《人民教育》微信号2018年12月16日)

也曾荣幸地邀请到钱志亮来马鞍山担任德育大讲堂嘉宾

当前人们评价一所乡村学校,赞扬一位乡村教师的标准,大多是看教出的学生有多少升入高一级学校,却很少关注那些未能升学的学生怎样有效适应社会、获得人生发展。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无论是为了培养新市民,抑或是为了提高村民素养,都需要“人”的意识、“生命”意识的觉醒,重塑乡村教育中“人”与“事”的关系,形成“成事”“成人”统一的价值取向。乡村学校在深度变革过程中要把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赵鑫、黄继玲《乡村学校深度变革的特征与路径》(《现代教育论丛》2018年第4期)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成绩过于焦虑,那我想首要的问题是解决我们自己的焦虑,再来谈孩子的学习。

——李云《不要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期中考试后,清华附中老师写给家长的一封信……》(《人民教育》微信号2018年11月14日)

 “错误答案”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对原计划作出改进,激活和区分有关的先验知识,并通过整合获得新知。

——刘徽《有效失败: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的教学设计》(《上海教育》2018年第29期)

真正有意义的,不是根据标签理解一个人,而是反过来,通过理解一个人而革新对相应标签的认知。受教育者内在个性的丰富和提升,就是在探寻感受对象世界的具体性、独特性的过程中实现的……美育所代表的个性化观看和理解方式,对于消解这种“抽象思维”具有特别强的针对性。

——韩德民《作为特殊思维方式的美育》(《光明日报》2018年12月3日)

未来教室之一种图景

 将教室变成与“现实世界”主题密切相关的学习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顾佳磊《展望50年后的STEM教育》(《上海教育》2018年第26期)

校长听课、评课应该站在学校全局的角度。要关注某些教师具体的教学细节问题,但更要关注教师个体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教师成长的规律性问题;要关注教师课堂教学的思想和行为,更要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以及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素质现状……通过“观察课堂”这个窗口,透视学校全局。这种“以人为本,着眼于发展”的观念才是校长听课、评课应有的视角和价值取向。

——《无论多忙,校长们都应该腾出时间来做这件事!》(《人民教育》微信号2018年12月10日)

[注]全部原文摘录自《人民教育》近期杂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