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心理想法

同一节课,上出两个世界

2022-08-30  本文已影响0人  木小夕_

特别认真的备了一节数学课《勾股定理的探究与证明》,同一个课件,在两个班却上出了两种课。

原本设计的环节,环节一:由2022国际数学家大会会辉赵爽弦图引入对勾股定理了解多少?环节二:学生活动还原毕达哥拉斯利用地板砖发现勾股定理的思路,在验证中抽象出弦图,感受数形结合;环节三:由《周髀算经》中商高与周公的对话找到利用等积法证明勾股定理的思路,总结等积法;环节四:利用拼图感受赵爽的出入相补法无字证明;环节五:利用视频学生感受欧几里德的动态证明,融合一下移动旋转带来的用底等高,全等三角形等;最后,课堂小结。

然而在第一个班级,环节二的时候就有学生利用等积法证明了,由于我不想舍弃那段对话,又让学生在此还原了证明的方法,这里还是比较顺畅的,但对于学生是否真的理解等积法的内涵,再加上学生状态看似不错,所以没有检测学习的效果,于是进行了后面环节;在环节四中学生也生成了不同的拼图法,环节五也将原来所学的手拉手模型进行融合。当时我是觉得很好的,觉得给学生打开了思维的窗户,但中午检测的时候发现学生对于数形理解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而对于等积法也还没有来及测。

第二个班,在环节三等积法证明时由于当时效果不好,于是就让学生多展示了几种,学生反复对比中勉勉强强总结出了等积法,由于不放心,所以又选择一个图形利用等积法证明了勾股定理,学生在再次展示中对等积法的内涵认识明显更深刻,但也因此没有进行后面的环节。

我也不知道哪一种更好,但反思一下:

1.一节课不能顾太多的东西,应关注学生落实一点,课堂设计还是要精简。

2.上课不能只顾完成进度。

3.板书一定要设计。(我第一节设计的不好)

读者朋友们,你们觉得哪节课更好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