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是有人性的
教育应该是有人性的
读第86条《致未来的教师》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致未来的教师》虽然是给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看的一篇文章,但对教学多年的教师来说,仍有非常深刻的工作启示,因为苏霍说出很多教师从教多年似有所感而未能表达的教育真谛。我认为,这个教育的真谛就是教育应该是有人性的。
苏霍用了32年的时间思考“什么是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核心问题”,他得到的结论是,“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人”即为具体的人,“具体的人”即为有血有肉的人,“有血有肉的人”就是有情感的人,“有情感的人”就是有人性的人。我的推理未必完全严谨,但我表达的意思是到位的。其实,苏霍在开篇第一篇文章就论述《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特别说明了个别对待不同学生的重要性,这个对学生的“区别对待”就是教育的有人性。我们在教育文章上经常看到教育要做到“目中有人”这个词,也是教育的人性化表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陈如平所长提出了“新样态学校”的概念,总结了新样态学校的四有特征,叫做“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有人性”是放在第一位的。基于这些认识,我判断,“教育应该是有人性的”这一论点是没有问题的。
要做到这一点,苏霍解释说,“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接着,苏霍是从三个方面,对新教师提出建议的。
一是提振学生的精神生活。苏霍说,“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当儿童心里有这股力量的时候,你就是教育的能手,你就会受到儿童的敬重”。联系苏霍在第81条的建议来看,这种精神生活的实质就是学生支撑学习的一种道德力量,或者说,学习的荣誉感和人格的自尊感就是学生参加智力活动的源动力。学生的自信和自尊是需要保护的,否则学生的心理距离会离我们很远,甚至以怨报怨,做出背道而驰的事情来。文中记述了一个叫阿辽沙的学生,因为生物老师的挖苦和讽刺,把老师辛勤栽培的小栗树幼芽全部拔掉,使全班学生的观察活动没有完成。想想看,我们是不还有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罚写、罚站,甚至是“语言暴力”?后果真是不可设想。苏霍对此类事情的忠告是,“我的年轻的朋友,请你像怕火一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吧!”。即使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苏霍始终这样坚持自己的观点,“做教师的人,是在用自己的信心帮助它的积累。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灰心失望。学生今天不会的,过三年才能会,那么我在这三年里始终坚信人的力量是不可穷尽的”。苏霍不光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因为他相信,“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更相信学生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教育。使对待学困生,他也丝毫不放弃。不信,你再想想他教过的费佳(第6条)、尼古拉(第53条)、华里亚(第61条)、别特里克(第58条、64条和77条)、巴维尔(第67条)、彼嘉(第76条)、巴甫里克(第78条)、罗曼(第80条)等学生,无论是数学、写字、手工技能、言行规范等,都是苏霍用信心帮助学生一点一点积累知识的,长的竟然坚持八九年之久。从某种意义上讲,苏霍是用人性的温暖唤醒了学生的人性启蒙。
二是当好一个教育者。苏霍说,“ 当跨进校门的时候,你不仅成为本门学科的教师,而且首先是一个教育者。你应当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 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是要培养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的学习愿望的,苏霍提示最主要的方法是,“你要善于从每一个学生身上,看到和感觉出,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他引用亨利.海涅说过的话:“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每一块墓碑下面,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用我们常见的佛家俗语就叫做“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每个学生都有他各自的差异特点,这个差异不同正是他的人性特点。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苏霍在第53条建议《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中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愿望还是在解决问题的某一具体阶段上,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所体验出的一种道义上的满足感。这样一来,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愿望相结合,就变成了教师当好一个合格教育的必要条件。我校最早是从课堂坚持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1号学生和4号学生结成互助对子,2号学生和3号学生结成互助对子,同时考虑学生的性格互补特点,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愿望;实行“班改评价”之后,小组之间有形成互补与竞争关系,激发每一个小组的学习积极性。现在,班级又形成“班级管理共同体”,构建了班部制管理体系,在班委与小组之间,增设了一个“班部”层级,诸如学习部、体育部、文艺部、生活部、宣传部等,利用班部制直接调度各种活动,发挥了各类学生的个性特长,减缓了班主任工作负担,锻炼了各部委的自主管理和领导能力。这就是我校在学生个性特点与学习愿望方面成功结合的一个教育事例。
三是学习体验必要的方法论。苏霍说,“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当它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当我们还只是在字面上——在教科书上,在教案上分析它的优缺点时,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方法”。教学方法像是钳工工具一样,只有到了匠师的手里,才能变成真正的方法。苏霍的意思是说,要把教学方法拿过来进行实践应用,变成自己的东西,夸夸其谈是不能消化吸收的。在苏霍看来,“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这个观点我是很赞成的,因为这相当于是内生式发展的东西,是属于教育者本身的精神财富,一个教师是这样,一所新学校发展亦如是。由此,引出另一个问题,教师借鉴方法学什么的问题,我以为主要是学习思想,借鉴智慧,这是根本,至于方法问题,则是思想的表现形式而已。回想一下,我校的“导学互助”课堂模式,围绕“以学定教”和“合作学习”等基本要素,把课堂结构浓缩为“导、学、研、练、评”等五个关键字,就是我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方法。现在,我校的“导学互助”课堂教学又从课堂模式走向“思辨增质”,提升师生的课堂思维品质,由“外型”走向“内质”,课堂教学迎来了一次增值跃升。苏霍引用波兰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的话:“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不说学校的方法了,单说老师们听到一节好的优质课展示,回来直接照搬,反而感觉效果并不好,什么原因?只有我们把握了思想本质,并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那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说实在话,苏霍的这三方面的建议不单是对新教师而言的,即使对老教师也是忠告。毫不客气地说,由于应试教育的现实问题,我们关心的多是学生的分数高低,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差异性多元化发展。阅读此文,重新审视为教者的原点初心,我们应该用教的人性去唤醒学的人性。何以唤醒?不由忆起《论语》中“德”“怨”对话:以德报怨,何如?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德”是为君子亦为师者人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