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往事语文教学教师专业化成长

“批注式阅读”的课堂实施

2019-12-19  本文已影响0人  今夜有风3

研究意义: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在全民阅读的今天,中学生的课堂教学也在强调“独立化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强调的都是学生的个体的阅读实践,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不断内化,形成一种意识,同时也形成一种语文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然而,审视现在的语文课堂,阅读实在是“走走形式”而已,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不知道该如何批注。读书的同时,心中产生很多感触和想法,大多数学生只是一时感慨,而没有落实成文字,这实在是一种无效阅读;读到“好段好句”,也只是走马观花地慨叹一番,也没有用文字记录下来,无从下手;二是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由于受到教师个人观点的左右,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大多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读出来的是同一种声音,说出来的是相同的理解,毫无个性可言。三是阅读过程的单一。学生的课堂阅读只有单纯地“读”的介入,而没有“思”的落实,更谈不到“动笔批注”。

所以,现在语文课堂的阅读,急需追求有效的阅读,批注式阅读正是解决问题的良方。配合小组教学的模式,在老师阅读方法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批注式阅读”,先个读,后交流,最后总结。

我的做法:

既然是批注,那就要给学生说明白写些什么,该怎么做。首先,我给学生做了示范,以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的选段为例,主要运用咬文嚼字法,展开合理的联想进行细致地阅读批注: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我把“终日坐着”用笔圈住,旁边用笔写上:恪守妇道,不乱跑,谨慎稳重。这个词语在本段出现了两次,都说明年轻时的杨二嫂是一个很本分的妇女;把“豆腐西施”圈住,写上“豆腐一词既说明她的职业,有暗示出她的性格以前是很软弱的;西施,说明她很美;”“买卖非常好”从侧面说明她很善经营。

这只是先运用“咬文嚼字”法做的一个小小的示范,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时,从细节处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个方法很容易掌握,学生们已经能很熟练地进行运用;接下来,就是教给他们批注的第二种方法:找修辞方法批注,批注时先写上修辞方法的名字,然后在写作用。比如,比喻,可以再写出本体和喻体,作者的感情等等。要求学生精炼自己的语言,把通过阅读触及到的东西,都可以写出来,可长可短。

目前,训练的是学生这两种批注形式的运用,效果还差强人意。

一点感想:

就语文而言,我们可以针对这些训练编辑成册,以学案的形式出现,而不是零打碎敲;训练一旦固定下来,就成了系统性的训练,学生的提高就非常快了!提高成绩只是一个小目标,关键是能让学生掌握一种读书方法,学会一种读书的本领,受益终生!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不可能一下子都教给学生,学会一样,掌握一样,巩固一样,然后再去学习下一样。根据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批注可以尽可能多一点;而七年级的学生,主要以训练修辞式的批注,慢慢地向其它形式过度。从批注课文开始,也可以逐渐去批注自己的作文,把批注的内容丰富起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