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走教育行走一起写吧彼岸·2022潜心成长

把孩子当人看

2022-02-23  本文已影响0人  小狐

今天,我去美容院洗脸,敷着面膜,正准备好好休息一会,听见里屋传来老板娘的叱骂声,接着,有女孩带着哭腔的抗议,原来,她要女儿写作业。真是应了那句话: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母女战争在持续。

我想,此时此刻,这个女孩子的眼里,正在大声吼叫的妈妈,无异于一个魔鬼吧,这个“魔鬼”要剥夺她童年的快乐,没把她当人看,没有尊重她的想法。当然,这么小的孩子,还想不到这么深远。但是,日积月累,她心中的不满越来越多,必然结果是厌学,到青春逆反期,如果父母教育方式还是这么简单粗暴,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有力量反抗了,在家长动辄打骂的家庭氛围中长大,耳濡目染,他也会采取激烈的、极端的方式,比如:砸家里的东西,对父母顶嘴回手,离家出走……

老板娘从里屋出来,给我拆面膜,我想劝劝她,不用这么焦虑,问她孩子读几年级了,她说下个学期读幼儿园大班,我要她练习20以内的加减法,担心她到时读一年级会跟不上。

她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才读幼儿园,家长就焦虑成这样了!育儿焦虑不仅仅出现在中考考生、高考考生的家长身上,竟然弥漫到幼儿家长身上了。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送孩子去参加各种才艺培训,美术、舞蹈、围棋等等,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送到校外培训机构补课……孩子的童年被压缩,孩子的快乐被扼杀。只重视知识教育,只有物质满足,缺乏心理抚养。

0至12岁,是一个人的依恋期,尤其0到6岁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孩子跟父母相处一分钟,顶得上之后跟父母一年,这期间,父母不应与孩子分离,能否跟父母尤其母亲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关乎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

孩子的依恋是父母最大的教育资本,孩子依恋父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才会乐意听父母的话,才会愿意为回报父母的爱而去努力,去奋斗。

金钱、名誉、地位、物质,这些外在的东西诱惑我们,成为我们的人生目标,取代我们此时此地的爱——当我们出现目标思维的时候,就说明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我们把孩子当成学习的机器,当成光宗耀祖的工具,把我们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把他们当人看,当成和我们平等的人来对待,没有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对他们没有尊重、理解、信任,看不见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孩子在情感信心和安全感的缺失中长大,在空虚和失去亲人的感觉中长大,成年后自我价值感低,容易受各种心理问题困扰,很难拥有幸福的人生。

摒弃虚荣,回归本真,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其实,只要他能健康、快乐地生活,就足够了。如果我们不心心念念“孩子要有出息”,不要求他们多么成功,多么令人艳羡,我们就会放下育儿焦虑,自己也过得轻松自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