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之初,礼仪之始——《学记》有感十四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è),孙(以逊顺之心)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同后文“陵”,超越)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纲要)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学记》

一
今日一口气观看收听了《学记思想与当代教育十四、十五、十六》王宝寨老师的讲座,甚感入学教育之重要,明白了“凡事欲则立,不立则退”的道理。
王宝寨老师通过释原文,教应用两个方面,给我们统观古代入学教育,教之大伦,给我们现在入学教育指明了方向。
我们先吟诵一下上面的经文,读后会让我们知道的并不仅仅是七条践行规则,而是古代入学教育恩威并重的教育理念,更是反观现之教育的利弊的规则说明。
《学记》之学习的重要性,不只是校长与教师的学习,还有家庭中家长们的学习、孩子们的学习相配合,才能实现教育之“化民成俗”的良好的社会风尚。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王老师的脚步去学习《学记》,学习前人智慧,践行自己言行。
二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è),孙(以逊顺之心)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同后文“陵”,超越)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纲要)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这段话的整体意思是:大学开学时,官吏身穿朝服以素菜祭祀先圣先师,教育学生求学要首先具备谦虚和恭敬的态度;
在祭祀时,齐颂《小雅》,练习三首(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从学习像这三首诗所描述的长幼有序,各自劝励那样去做官开始;
学生入学时乐师的助手击鼓召集学生,然后发放盛有所发经书的书筐,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恭顺于学业;
夏楚两件东西,是为了让学生害怕,用以整肃学生的威仪;
夏祭之前天子诸侯不视察学校,不考查学生经业,是为了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
教师时时观察学生,而不加以指导,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让学生在心里翻来覆去的思考,直到怎么想也想不通,想来想去都无法表达时,才去启发,这样学生才会牢牢地记在心里;
如果有疑难问题必须请教老师时,则推举学长一人请教老师,初学者只可以听,不允许插嘴,教育学生要知道谦让,长幼有序不能逾越次第。
这七点,教学的宗旨呀。《记》中说:“凡学习,想做官的先学习管理,想做学者的先立志。” 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我们明白了意思,再看这些文字的规律:前边表述的是活动,后边表述的是目的。“皮弁祭菜,《宵雅》肄三,入学鼓箧,夏楚二物,未卜禘,不视学,时观而弗语,幼者听而弗问。”这些是入学教育的做法,即活动。
做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示敬道也,官其始也,孙其业也,收其威也,游其志也,存其心也,学不躐等也。”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的教育是让学生一入学就应有恭敬之心,责任心,敬畏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长幼有序的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最终达到“化民成俗”。
二
讲座中,王老师用自己的经历与自己的博识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印象极其深刻。
秦朝时,有一次秦始皇带着大臣们到秦皇岛视察,看着秦皇岛这个岛屿,秦始皇忽然下跪膜拜,并泪流满面。大臣们不解其意,也跟着下跪膜拜。拜后有个胆大的大臣便跪下问秦始皇:“王上,刚才为何痛哭?”秦始皇说:“岛上荆条丛生,看到荆条就像看到老师站在哪儿,就情不自楚地下拜大哭了。”
秦始皇已在王上,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国家中最大的官,至高无上,对待荆条如对待老师一样。王上都如此对老师有敬畏之心,可想而知,那时的百姓也是如此。听完这个故事后是不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尊师重教的伟大美德值得我们今人效仿学习啊?
反观现在的孩子,有则新闻这样报道,一个孩子路遇班主任老师,并打其耳光,老师面对曾经的学生,说:“我错了!”并其多次耳光后重复。
悲哀啊,师之尊严何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品德何在?社会风气何在?是什么让我们的教育不堪?!
古人有程门立雪,可今人呢?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倒成了仇恨的种子,刺伤老师,殴打老师。当然现今欧打父母者也甚多,更甚者还弑母弑父。这是孝道的缺失呀!
再看餐桌文化,古时先长者动筷子,后辈才能进食。
《红楼梦》的餐桌上,王熙凤是内府的掌家者,何其威风,但吃饭时,先侍立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之侧,长者吃完她才可以吃。
可我们现在却是幼者为先,盛饭吃饭都是先给孩子。“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弟子规》这些训诫在现代还从哪儿去找?倒是反之,无怪乎人们一说起生下孙子,倒说生了“爷爷”也。
从此看,真正是“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学记》我们家长们也应该读一读,这样才能家校配合,共同铸造孩子美好的未来。
件件事情告诉我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孩子的入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孩子们学习规矩,知道规矩,才能安其心而亲其师,才能学有所成。
三
学习不加以应用,那是死的知识,只有的活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学习了《学记》中的入学教育,那么我们如何去应用它呢?
这段文字是第一学期的教学法则,它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秩序三个方面。其中前4条是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游其志、存其心”是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最一条“学不躐等也”是让学生遵守学习秩序。
下面是王老师通过分析现在学校的入学教育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1.开展入学教育
咱们现在的初中、高中都要进行入学的军训,这就是入学教育。可这个入学教育收效甚微,只是打造了“收其威也,学不躐等也。”
也是一个大专院校的入学教育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用十天的时间进行入学教育,前五天的做法是:上午军训,下午学习传统文化,比如讲孝道,学习《弟子规》等,晚上进行2个小时的论谈,让孩子通过体悟心悟内化所学。
后五天的做法是:上午继续军训,下午继续学习传统文化,但内容不一样,教孩子们如何立志,且家长也参与其中,接着最后几天还让孩子们给父母洗脚,诵校训,晚上继续进行2小时论谈。
通过这十天的学习,孩子学到了“示敬道也,官其始也,孙其业也,收其威也,游其志也,存其心也,学不躐等也”的规则。
端正了学习态度,探索了学习方法,遵守了学习秩序,把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磨变成一块圆润的鹅卵石。
当然这些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应该长时间的坚持才能达到。所以一年级新生应该有一学期的养成教育。幼小衔接的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还应该有礼仪教育的渗透。
升4年级时,学校也应举行升上更高层的教育一个仪式,因这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期,左脑理解力的开启使孩子处于懵懂状态。
比如:告别低年级孩子让家长代替值日的习惯,让其自力更生。还有观看高年级孩子的学习状态等。
2.第一学期的教育要点
①入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读《弟子规》,读中华传统成长日记。
部编教材的编写理念——“三科”编写理念:突出"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
在教材内容上: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和法治教育等重要内容。
核心理念之一:体现国家意志把握意识形态。
部编教材选文原则:一是按照我们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从为未来社会需要培养合格人才出发选编文章,重在落实政治思想教育任务。二是教科书编者依据语言文字、思想情感、伦理道德、社会导向意义等方面的要求,对以政治思想教育为取向的文章进行筛选。
②让有经验的老师带一年级
③上课的进度慢一点,让学生游其志、存其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特别是小升初这个衔接时期,课程增多,由于小学教师像母亲一样细致入微的关怀,到了初中后老师不是时时处处对其关心备致,造成情感落差,导致孩子们厌学,辍学。
④班主任老师应像母亲一样,给予孩子们情感的关怀。
五
总之,通过学习《学记》的教之大伦,聆听王老师的《学记思想与当代教育十四、十五、十六》讲座,让我们深感入学教育的重要,深感用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深感孝道的重要。希望通过这次讲座给我们教师、校长以启示,给我们的家长以启发。
“入学之初,礼仪之始。”聆听智者语言,践行自己行为。感受文化高深,学习前人智慧。吾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文仅为自己的一点看法与感受,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