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写作逻辑,关注心灵生活:评获奖作文《这很简单》
一.回顾一下原文:这是一篇华彩的习作
先分析一下这一篇作文。
作者开篇从“简单”的反面“难”来写。“我”对于唱戏的观感受或者说观点,以为唱戏很难,但是师傅却认为唱戏简单。当然,这出自不同人口中的不同的观点也是合理的,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然后是师傅的一次演出,《孟姜女哭长城》的精彩演出片段,从妆容到表情,从服饰到唱词和声腔,从台上的表演到观众的感受等等,一一写来,有条不紊,语言的对称,措辞的典雅。作者写得很出彩,当然这也是本文最容易迷惑人的地方。这是好戏之好,那么究竟是难是易呢?
作者简单点评,如此精彩,背后有很大的难度,唱念做打,包括对人物情感的把握以及传达。这里还是突出了题目中“简单”的反面——复杂和困难。但是,师傅却坚持认为,简单。到这里,题旨之中,难和易的对立,还是和开始一样的。
然后是一段人尽皆知的水滴石穿的议论。当然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这段议论,借助可以看到的形象表达出来了。这段水滴石穿的形象化表达也比较精彩。
接着写“我”的顿悟和投入练习。下面的叙事节奏开始快起来了。略写了刻苦练习,直接跳到一年之后的演出成功。紧接着,直接用“我”和师傅对同学们的好奇询问的回答来收束全文。一方面是照应开头,另外一方面是点题。原来,“我”认为“难”,现在也认为“简单”了。难易的转化在于“水滴石穿”。
粗看上去这一篇习作似乎没有问题,仔细想想有很大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作者对于简单和困难的理解过于机械了,所以只有文辞的优美,缺乏事实和体验真实,更没有思考的深度和生命的质感。
二.逻辑简单是致命的问题,根源在于虚假写作
“这很简单”是一个判断句。“很”强化了这种判断。关键词是“简单”,它是一个多义词,基本意思有三项,第一,不复杂;头绪少。比如“简单的操作”。第二,草率;不细致。比如“简单从事”。第三,平凡。比如“能做到这个程度,真是不简单”。
作文的内在是逻辑关系,作文的成败关键是逻辑自洽。像“这很简单”是一个判断。简单和容易,复杂和困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然需要条件。这个题目的关键就是写出这个转化的过程来,写出从难道易变化过程之中的具体条件来,写出“人在变动环境之中的变动”(韩少功语)。通过这个过程来传递作者的感悟,传递其思想和情感。
读到这样的题目,我想起了一些著名的句子和文章,这里适当引用一些。清代学者彭端淑的《为学》,开头劈空而来一个问题,“世上事有难易乎?”他的答案是“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然后借助蜀国两个僧人朝南海的故事来论证,贫僧依靠“一瓶一钵”,朝南海,而获得成功,富僧,多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一贫一富,一行一欲,一成一败,作者以鲜明的对比来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事在人为的结论。这一篇的立意在于立志的坚定,行动的果敢。这是难易转换的关键。
不过,对于唱戏来说,只要去做就一定能够成功吗?未必吧。像作者所写的表演艺术,也包括写作艺术,亲身实践、切身体悟的勤学苦练当然是第一要素。不过,要做到这些也未必容易吧。有时方向不对,方法不对,缺乏阅历经验,境界不到,就可能走弯路,甚至南辕北辙。作者在文章中也写到,“唱戏是一门学问,经过了几千年岁月的沉定,像遗芳百世的宝藏,经历过多少暗淡与明艳,其中的曲折,怎么可能让一个初来乍到的冒失者一眼就看穿的呢?”“只有内行人看得出,那戏中许多的动作也好,唱腔也罢,都是需要极姻熟的技巧,有着极高难度的。可老师却轻轻松松,似不费吹灰之力便得以完成。”
所谓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但是外行人只能看到热闹,看不出其中的精妙,以至于认为“这很简单”。王安石七绝《题张司业诗》云,“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所谓的“容易”是表面现象,而其过程却非常艰辛。
还是王安石先生在《游褒禅山记》中指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要获得成就,要开创一个大境界,仅仅依靠简单重复的训练未必就能够成功。
不过,作者下面的写作却将这难度一下子跨越过去了。凭借的是什么呢?一年或者几年的苦练就获得了“铺天盖地的掌声”。一个空洞的滴水穿石的教导似乎过于苍白无力。如果都能够如此,那么表演艺术家就太多了。现实生活很多时候是正好相反。我觉得这篇习作对于简单和困难,简单与复杂的理解有些过于僵化和简单了。用一个空洞的滴水穿石将其统一起来,这就是所谓的虚构情境的虚假写作吧。
回过头来再看,这一篇习作为何能够获得成功呢?一是所谓的文采,也包括作者的卷面的字迹颜值不错。这极高的表面效度确实迷惑了很多老师。这一篇习作曾改写成这次期中考试的考场作文。我也有幸批阅到了。当时,我读到后,确实被其描绘艺术家舞台表演的文采惊艳到了。不过,这样的文章有没有真实性和思想性呢?仔细再读一遍,再想一想。本文虚构了一个美妙的成功故事,只会糊弄一群初学者,作品的灵魂是空洞或苍白的。
三.观察生活、直面心灵,促进成长
“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文采究竟是什么?”于是,我又想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好文章不是披着华丽外衣的文章,而应该是有思想性,真实感人的。
我把这一篇获奖作文发给锡山区语文教研员张原老师欣赏。他点评说:“江苏省的(作文)评价有问题,高初中一个毛病,好辞藻,好装逼。好唱戏,练字,品茗,弹琴,看苏东坡,是考场作文标志逼格的重要作料。写凡人琐事,都没品味。”
张老师的批评虽然有一些刺耳,不过,也是切中要害的。这一篇习作的获奖,包括一大批类似的高分作文在考场中招摇过市,赢得喝彩,博得眼球,赚得高分。这样的现象真的要让人深思了。
“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写作的意义何在呢?”还是要经常问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读写算,作为三种基本的能力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写作原来是训练思维和语言的方式,现在居然成为了升学的工具,所以作文的异化也是难免的了。
作文的本质是人的经验,来自于作者与世界,与他人,与自我的,互动、沟通和对话。作文的价值来自于经验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主体,相对于他者,这个价值既是审美的也是社会的,既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
作文要求作者能够自圆其说,这也与作文的成长意义相关,就是作文能够对于作者的经验作出圆融解释,对于作者获得更好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作文中,作者经历生活,获得启发的过程,有些像科学实验和发现的过程,虽然那个发现早就已经被他人发现,但这个过程是作者的亲身经历,那些体验是切身的。所以,也是一种原创。
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写作学习呢?叶圣陶、夏丏尊《文心》说,“书籍原用文字写成,但不应只当文字来读,读书的目的,重在收得其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的游戏而已。作文的材料,到处都是,并非仅在书中,专从书上去学文字,即使学得好,也只是些陈言老套,有什么用处呢?我劝你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从文字上学文字。”
不过,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还是要坚持正确的写作教学观念。写作要真实,要面向生活,写作要训练观察力和思考力,写作要为生活服务,为生命成长服务。
当读到那些空洞而华彩的考场作文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童话故事《捧着空花盆的孩子》。看到那些美丽的假作文时,我仿佛看到那些手捧假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