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想(4)--教育要从心灵的沟通开始
2018-09-01 本文已影响35人
AAA姚先生
教育随想(4)--教育要从心灵的沟通开始
理想的教育,要从心灵的沟通开始。
无论是德育还是智育,都不能是单向的传递,而应该是双向的平等的交流。而有效的交流,必须要从心灵的沟通开始。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冯恩洪在80年代就提出“淡化教育痕迹”的德育理论,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角色分工可以模糊些。所谓教学相长,教师不一定都处在教育者的角色,学生也不一定都处在受教育者的角色。“师未必贤于弟子,弟子未必不如师”,教育更需要没有痕迹的交流,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
1.教育需要建立温馨的对话场景。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下的沟通,建立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教育就会变的非常的高效。
学生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不喜欢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相反,他们喜欢一种平等的沟通、交流和探讨。
对于学生的进步,优秀的表现,老师要及时给予认可、鼓励和表扬。对于学生偶然发生的一些错误,不要苛刻求全,过分责备。
鼓励和表扬的力量远远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接受,老师表扬和赞赏的过程中,会自觉的认清自己的优点,表现出强烈的自信,也极力使自己更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
教育随想(4)--教育要从心灵的沟通开始2.教师不能把自己扮演成“警察”。
老师不能把自己扮演成“警察”,每天都盯着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把学生的缺点无限的放大,很少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很少去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力,很少去发现学生内心当中那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把自己扮演成“警察”的老师,唯一的“武器”就是批评,学生生活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批评中,只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会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慢慢的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动力。
教育从心灵的沟通开始,老师就会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唤醒者和引路人,学生就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教育随想(4)--教育要从心灵的沟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