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杰和3.5
原来愤怒也可以不动声色,甚至连心跳都不会加速。当看到整张语文期中试卷上仅仅只是完成了三道组词题,只需眼角一瞥就能算出得分为3.5时,我分明感受到因为生病所致的身体虚弱,那些似乎已经凝固许久的血液又开始涌动,由周身至心脏,然后又轻轻地缓缓地朝四处散开去。
果真是“厉害的人都已经戒掉了情绪?”作为一名对教育教学始终葆有高度热情的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形竟可以淡然至此。不用说,我对自己的境界表示绝对的怀疑。但依然平静的神色,依然握在手中的笔告诉了我这种感受的另一种名称——心如止水亦或是万念俱灰。
而试卷的主人,小杰同学,这个至今对我来说像谜一样的孩子,他的脑袋瓜里究竟在想什么?既然他能把做过的三道题全部答对,为什么就不愿继续完成其他的题?一个半小时的考试时间里,他到底干了些什么?他在当时有没有想过发试卷的那一天……
伴随着一连串迫切想要得到答案的问题,我已经没有心思批阅剩余的试卷。放下笔,脑海里又浮现出小杰那胖乎乎的脸蛋,一双永远不知畏惧,却也毫无内容的眼睛。有时,在课堂上点他的名,他也会佯装听话地点点头,在我的怒目中麻溜地翻开课本,一副想要认真听课的样子。待我扭头走开,他立马就又恢复原形。
除了不听课,他几乎也不动笔写字,也不开口读书。笔对他来说是玩具,课本则是摆设。即使我很早就告诉他任何课上都可以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他也不曾捧起过一本。事实上,他也有自己爱干的事——讲小话。但这是课堂大忌,我当然不能允许。加之坐在他周围的同学的家长也不断要求给孩子换座位,几次警告后,他终于不再在我的课堂上与同学闲聊。但也自此就彻底无事可干了。
三年来,他的语文试卷从来没有填满过。除了这次的3.5分,他还分别得过8分、23分以及其他的一位数或两位数。发自肺腑地,我也早已经不再计较他的分数是多少。我想探知的是他的内心世界。
一个在学习中毫无乐趣可言的人,是靠什么在支撑着自己的每一日?仅仅课间十分钟的奔跑、打闹或者与同学的片刻交谈就能让他接下来保持40分钟的沉默?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于身体,于精神,这似乎都不太正常。那么,他到底用什么在抵抗孤独与寂寞?
回到自身,我对他的关注会少吗?虽然很早就有了要把每个孩子都写进自己文章的想法,但目前为止,榜上有名的仍然屈指可数。而小杰,已经是第三次出任我文中的主角了。没有一次次的接触,哪来故事可以记录?可见,我们的面对面常有。
而说到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小杰也真可算是班上为数不多的同学之一了。从和他爷爷的面谈,到与他爸爸的电话交流,再到与他妈妈的微信互动,以及去他家进行家访。他家的七口人中,除了刚出生的妹妹,其他人我都见过了。
依然只是点头或者摇头,然后是一如既往的沉默。“他和我们也不太说话。”在他家里,他爸爸这样告诉我,“可能就是和爷爷会有些交流而已。”家里表现尚且如此,我于是也就释然了。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对策之前,除了听之任之,我也别无选择。
鬼使神差地,我拿出手机把3.5分的试卷拍照发给了小杰的妈妈。来不及附上文字,小杰妈妈秒回了一条信息过来“又是这样!”看来,她比我还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在过去,她经常都是四连发的哭脸,这一回,她发来了长长的文字。她和班主任老师都沟通好了,她要把小杰带到她工作的地方去体验生活。希望通过体力的锻炼可以恢复孩子的心性。
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当初满怀希望地把小杰从深圳转学回来,以为是自己的教养不当,于是寄托于家中的爷爷能替代他们把孩子照顾得更好。如今三年过去,除了身高体重的变化,孩子还是从前的模样——不爱学习,不愿学习。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无数真实的案例证明,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铺垫,学校教育往往事倍功半,举步维艰。如果我们的每一位父母在为人父母之初就懂得些许教育的方法与意义,或许就可以避免更多类似小杰这样的现象?又或许,我们的教育模式有所改变,学校不再仅仅只是灌输知识,哪怕能创造出一种渠道可以让小杰释放体能与天性,他的人生是不是会有另一番景象?
我不得而知。眼下的情况是:在我的学生里,小杰之外,还有小泽,还有小继,还有小强。或打骂或斥责或哄骗或诱惑或奖励或惩罚,一切的努力都无效后,他们的父母终于由严加看管转变到了放任自流,并明确表示:我们已束手无策。
直到今天,加上期中考试前的请假一周,我已经有十一天没有看见小杰了。问起他在父母身边的状况,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他爸妈让他去工地搬砖了。
这就是他妈妈所说的“体验生活”!愕然、哑然如我,好想知道,此刻的小杰是何感想,又是否真的明白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