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人比仁者到底差在哪

看了傅佩荣老师的一个短视频,讲善人和仁人的区别。傅教授讲课很用情,这一节课他好像有点激动,整个人神采飞扬,声音响亮,语速也比平时快。我们听的人也深受感染,充满期待并特别用心。视频虽然只有短短4分31秒,结束后,我不仅顿然开悟,而且感觉信息量太大,需要好好消化,并且还有一点感想,待会在文后分享。
先说课程内容,他选取了《论语》中的《子路篇第十三•二四》作为例子,让我们来区分好人坏人,或善人恶人。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傅佩荣译】子贡请教说:“全乡的人都喜欢他,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并不可取。”子贡再问:“全乡的人都讨厌他,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也不可取。比较可取的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讨厌他。”评价一个人是好人或是善人,要看全乡的好人是不是都喜欢他,而坏人都讨厌他,并不是所有的人喜欢的人叫好人或善人。那样的人叫乡愿,乡愿就是好好先生,没有是非观念,什么都说好,对任何人都好,书上的解释是“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而孔子更直接,他说“乡愿,德之贼也!”这样的人不是有德之人,反而败坏了道德。
行善的人可以算作好人或善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又说他是没有机会见到善人呢?在《论语•述而篇25》章,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傅佩荣译】孔子说:“圣人,我是没有机会见到了;能够见到君子,也就不错了。”孔子又说:“善人,我是没有机会见到了:能够见到有恒的人,也就不错了。明明没有却装作有,明明空虚却装作充实,明明穷困却装作豪华,要做到有恒,是多么困难啊!”
我们仔细看,孔子这里所说的善人不仅行善,而且还要能持之以恒,这才是真正的善人。孔子说真正的善人基本没有,是因为行善的人难在持之以恒。实际上真正的善人已经达到仁者的一个标准了,但善人和仁者还是有差别的。
如果善人只是指行善的人,那我们每个人都可成为善人,因为行一次善,做一次好事,就做了一回善人,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成得了仁者。
那仁者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孔子在《论语》中没有给仁者下一个定义,他只是多次说“不知其仁”,最多也只给了一个行仁的方法。在《论语•雍也篇28》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傅佩荣译】子贡说:“如果有人普遍照顾百姓又能确实济助众人,这样如何呢?可以称得上行仁吗?”孔子说:“这样何止于行仁,一定要说的话,已经算是成圣了!连尧舜都会觉得难以做到啊!所谓行仁,就是可以说是行仁的方法了。”
仁者就是在自己想要安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安稳立足,在自己想要进展通达时,也帮助别人进展通达,并且能够从自己的情况来设想如何与人相处。那善人比仁者到底差在哪呢?
第一、善人行善而不知道为什么行善。我们知道很多行善的人都希望有行了善以后有所回报,他们行善的目的一方面是出于自愿想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自己在行善以后,自己也能得到福报。或者不客气地说,他们把行善当作了一个工具,当作完成自己心愿的一个工具。当然这样说有些不厚道,但确实有很多行善的人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心理。
这其实和佛家及其他宗教的行善、做善事差不多,有个目的,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执念”。但宗教徒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们要“灭”这个“念”,希望行善出于本心,随缘而行善,不强求,也不躲避。但这样的修行也很难,就像要达到儒家的“圣与仁”的境界非常非常难。
第二、善人不可能牺牲生命去行善,或者这样说,如果行善有生命危险的话,善人是不可能去行善的,而仁者可以。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论语•卫灵公篇34》)
【傅佩荣译】孔子说:“百姓需要走上人生正途,胜过需要水与火。为了得到水与火,我见过有人牺牲了生命,但是却不曾见过有人为了走上人生正途而死的。”
一般民众为了生存,可以不惜生命去获取水火,但没有人为了行仁肯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仁人就不一样了,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篇8》)
【傅佩荣译】孔子说:“有志者与行仁者,不会为了活命而背弃人生理想,却肯牺牲生命来成全人生理想。”
仁人能够牺牲生命去求得仁道,他们不会为了保全性命而背弃仁道。这和“闻道”的人有一样的境界,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傅佩荣译】孔子说:“早晨听懂了人生理想,就算当晚要死也不妨。”行善的人能做得到吗?如果有,那不仅仅是善人了,而是完全达到仁的境界了。很难,所以孔子说尧舜都很感到力量不足。所以当子路轻松地认为君子只要能做到“修己以敬”和“修己以安人”,“如斯而已乎?”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篇45》)
所以行善不一定能成为仁者,而仁者不仅是真正的善人,而且还能“有恒”,还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还要能“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一部《论语》,洋洋一万多字,就为了一个“仁”的思想,就是让我们想方设法通过修行成为君子,成为仁者,达到“圣”的最高目标。孔子说他“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篇33》),孔子都不敢当,这世间又有多少人敢横刀立马说“我行”?
最后说点小感受,一是我们在学习《论语》时往往只局限于书本本身,学习完以后不能形成系统完整的思想,当然也就不可能很好地用于实践,所以我们可以多听一些大师的课,多学习,多思考,尽量让自己的知识融会贯通,帮助我们了解和指导我们的人生。二是还要怕学生提问,平常我们在学习后就很怕别人提问,一是自己还没有完全明白和理解书本知识,二是前面所说的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思想,所以面对提问,免不了断章取义,不能切中要害,或无的放矢,或答非所问,或南辕北辙,或以讹传讹。
傅教授在课上说,他非常欢迎学生提问,而且非常喜欢学生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是大师风范,唯有真学问者才有如此豪气。我们等学了点皮毛却在此班门弄斧,难免贻笑大方。所以以上只是一家之言,难免舛讹,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