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晨光 ‖ 多一点阳光,世界会因此而改变
08年左右的时候,我所在的小组,负责县城西关那一片的商户。
在西关大街的中部,有一个残疾人开的小卖店。女老板因小儿麻痹落下残疾,托亲靠友,和丈夫一起在这里开了一家小卖店维持生计。打过几次交道后,给我的感觉是这个女人抵触情绪很大,并且有点愤世嫉俗,每次都会马上拿出自己的残疾证明,满腹牢骚:你们看看,我是残疾人,国家有政策应该被照顾。我挣几个钱够费劲的了,你们还成天收这个、收那个,让不让活了......
在这家店前面不远处,有一家经营小电器的;无独有偶,老板也是一个因小儿麻痹后遗症造成的下肢残疾人士。但是每次到这家店里,只要说明情况,姓顾的老板总会客气的说:行,你们的工作我能理解,该交的费用我不会赖;但我是残疾人,国家有照顾政策,希望你们体谅,咱们彼此理解......
相比而言,顾老板生性平和、易处,比前一家女老板那里的工作要好开展的多,他也因此和诸多部门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而在他之后的发展和创业过程中,这些曾经打过交道的人,很多都已经在各个部门身居要职。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顾老板已经是坐拥数千万资产的、本县唯一的电器商城老板,并且,与苏宁易购合作的个人第三座电器商城又已在去年投入运营。二十年间,他的竞争对手里有精明的南方人,有县里主要部门的领导,也有临县过来开辟新市场的电器大户;但是,最终硕果仅存的,只剩他这一家。
而前面那个女老板,依旧跟男人在经营着那家不足两米宽的小卖店,偶尔看见她,也始终仍是一副怨毒的眼神......
同在一条街,同是下肢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同为没有基础的农民,同样的起跑线,为什么结局却是天壤之别?是什么造就了顾老板的成功?
努力,拼搏,以及充分利用国家对于特殊群体的优惠政策,不可否认。但我想说的是:不抱怨的、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态度,才是顾老板能够拥有现在这一切的根本基础。
《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作者这样讲到:不要企望在抱怨或感慨中取得进步。事情的进展是你的行为直接作用的结果。
面对同样的困境,前面的女老板选择了怨天尤人,期望在别人的同情下博取一点眼前的利益而勉强度日,而顾老板选择的是用积极的沟通和理解来处理眼前的矛盾,并成功为自己今后的人生打下了基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困境摆在面前,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是放下所有抱怨。
也许,因为抱怨,我们曾躲过了很多工作任务,也曾因此获得过他人的同情和照顾、谅解,但是当我们每每沉浸在这些自认为聪明带来的小甜头中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充满抱怨情绪的人,身边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引发我们的的不满。
抱怨,是世界上最没有价值的语言。
无休止的抱怨,只会让一个人失去奋斗的勇气,沉浸在对于现状和这些“不平”遭遇的不满之中,不得前进。成功的人,是不会用抱怨来安慰自己或为自己找借口的;他们能够坦然的接受现实,接受面前的一切遭遇,并积极地想办法去度过困境,使自己在困难面前得到锻炼、得到成长,进而成功的走出人生的每一个低谷,迎来阳光。
我们是否会经常觉得:老天给予我们的太少、不公平,使得我们没有机会向别人一样幸福。
1972年,新加坡旅游部门给时任总理李光耀打了一份报告,大意是说:我们不像埃及金字塔,不像中国有长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也不像夏威夷有海浪,我们除了一年四季的阳光之外一无所有,想要发展旅游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李宗耀看过报告,非常气愤,在报告上批示了这样一行字:你想让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阳光!阳光就够了!
最终,新加坡利用这独特的阳光资源种植花草,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花园城市”,连续多年,旅游业收入位列亚洲第三位......
还想要上帝给我们多少呢?有阳光,就足够了。
其实,我们可以利用的的资源,也许就与困境并存,只不过我们总是被抱怨蒙蔽了眼睛,所以才没有发现这些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那点阳光。
我们都明白一句话: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他也会为你留下一扇窗。
那么,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是否真的思考过:上帝给我们留下的那扇窗,我们打开了吗?
再回到顾老板那里:命运给了他不可逆转的残疾,但是他没有抱怨,反而是利用国家对于残障人士的优惠政策,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可以说,他的成功并非偶然,因为他的心里充满了阳光;而这阳光,是因为他用自己的力量,打开了上帝给他留下的那扇窗。
日子虽然有时看起来会很艰难,但是当我们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振作起来。
放下抱怨,心怀感恩,积极面对眼前的一切,世界,会因我们的心情和努力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