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编云厉鹗写诗“合写景与宗宋为一”文理不通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 [1]
——袁编云厉鹗写诗“合写景与宗宋为一”文理不通
许菲 李士金 龚悦 印荣玲 马晓晴
摘 要: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有学术价值;二、课堂教学改革生态实录,保持学生文字原貌,具体形象生动,为学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历史、学生学习心理等提供真实史料;三、以传承圣贤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高等教育之本质目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生态圣贤文化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云:“和沈德潜同时的厉鹗(1692~1752)继朱彝尊、查慎行为浙派盟主,主张作诗参以书卷,学习宋人,好用宋代典故,著有《宋诗纪事》。其诗主要是写山水,以杭州和西湖风景为主,遍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如《灵隐寺月夜》: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诗中境界流露一种寒意。” [2] 上文是袁编对厉鹗《灵隐寺月夜》的论述,除引用原诗文本,只有一句论述“诗中境界流露一种寒意”,本诗第一句话就是“夜寒香界白”,袁编对全诗没有深入研讨,便以“流露一种寒意”糊弄读者。袁编云“于幽新隽妙融入孤寂冷落之情”,文理不通。袁编云“合写景与宗宋为一”,难道宋人写诗无“写景”?厉鹗写诗要“杭世骏、金农、吴锡麟等辅佐左右”吗?黄老的新浪博客在“试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版)”一文中批评袁编云:《小雅》曰:“演,广、远也。”(四卷,33页,12行)按常识判断,《小雅》应为《尔雅》之误。[3]
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能力还有一种面对挑战的态度
记得第一节课,老师让我们按学号入座,我和我转专业的小伙伴便着急了,因为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坐到最后一排,我们不想错过老师的精彩见解,就和老师要求坐到第一排。老师的第一节课,让我收益很多。您课堂上每一句话,都一次次震撼着我。您对现实清醒的认识,对于理想的坚持,对于学生的期盼。然而作为学生的我,看出你急迫无奈的眼神,审视的目光,悔不当初。此外,您更是一语道破,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学习能力,缺乏两大活泉源水:经验知识和实践。普遍不愿读书,读高雅的书,品味审美的低下,以至于真正的好老师都很为难。你举了文学院著名教授周桂峰的例子,您说周教授是您的老师,德高望重,讲课即严谨,又生动,既全面系统,又深入具体。您的老师有一次对您说:在课堂上,一个坐在第一排的女学生竟然戴着耳机听音乐。您说周教授那样全面深刻生动形象的课堂,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而良好的学习态度在于源头活水的有无。你说您写过两篇大学生非理性学习心理研究的论文在《心理科学》上发表,现在之所以要全体动员,让每个同学亮相就是要触动灵魂。听了这些话既让我感奋,又使我惭愧不知所措!与上一个老师不同,李老师让我们来讲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锻炼我们的能力。对于站在讲台上讲课我并不陌生,倒不是因为大学老是上台讲PPT,而是因为我初中就有过上台讲课的经历。初中我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有一次语文老师生病了,不太能讲课,又没有其他老师帮忙代课,于是语文老师就把她的语文教学参考书给了我,让我第二天讲课。我还记得我讲的第一节课是一篇古文,那是狼专题里面的一篇,第一次讲课,比较紧张,已经记不清讲了什么,但我知道我当时完全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讲的,逐字逐句地给大家讲古文的译文,整个课堂就像一潭死水,压抑凝重。第二次讲课,我吸取了教训。在讲课前,把教学参考书看了好多遍,怎样去引入话题,怎样去提问,怎样去启发同学,怎样把握时间,怎样讲得通俗易懂,这些都成了我要思考的问题。第二次上课我收到了很大的成功。而我收获的远远不止课堂上我所学到的知识,更是一种能力。大学,在李老师的课堂我又有了一次这样的机会。这让我很是激动,我明白我又有了一次机会。然而这次与初中讲课又有很大的不同,没有教学参考书的帮助。记得第一次是讲白体诗人,明明想讲的有很多可是走上了讲台,却发现自己想的和自己讲的有很大一段距离。往往表达不出自己想讲的东西。第二次讲西厢记,我自认为下了很大功夫。在图书馆借了西厢记的书,借了有关评论的书,还在知网上看了很多相关文章。我想讲出我自己的观点,我所理解的西厢记。其实当很多时候我不能想到一个很好的主题的时候,我就想放弃,也想过随便做过PPT,上台随便念念就算了,但我明白这样就浪费了老师的一番苦心了。所以我几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有时间就想要确定怎样的主题,在PPT中怎样去表现这个主题。这让我发现老师的辛苦之处,老师并不是每天站在台上讲讲课那么简单,在课后,他们付出了很多努力。这样的课堂,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还有一种面对挑战的态度。(许菲)第一次体会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课程,确实感慨良多。所谓先学做人,再学做事,虽然意义有差,但道理相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能力,这应该是李士金老师最想教给我们的东西吧。(文学院1306马晓晴011303079)有史以来第一次接触到自己讲课的上课模式,这种方式,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上课很放松,大家相互之间可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每个人的讲课方式不一样,大家可以相互之间借鉴,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这对以后想当老师的同学帮助很大,提高大家上课的积极性,一学期下来,这种上课模式我还是很享受的,毕竟自己花了精力,了解了更多的知识。(印荣玲)在还没有上过李士金老师的中国文学史课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课还能这么上。一般的老师上课通常就是按部就班,没有什么创新之处,而李士金老师却采取了以学生自己为主的讲课方式。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和大家互相交流、讨论,这种方式符合创新型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更有利于我们深入地思考和进一步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更有利于集中我们的注意力而不像一般的课上大家都专注于手机的世界中。当然,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还是李士金老师本人。第一次在课上看见他的时候,我就被他不同于一般老师的形象吸引了。长长的胡子以及黑白相间的略微稀少的头发颇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让人一看就是一种大学者的感觉。而事实证明,李士金老师对许多内容的见解的确很独到、很深刻。对李士金老师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他的幽默和超乎常人的自信。课上出人意料的经常说一些英文以及他那有趣的表情确实引得我们不时发笑。当他说到他常发表论文批评一些名牌大学的教授发表的文章时,我不禁感叹这老师可真是勇气可嘉啊。而当他十分淡定从容地说出毛泽东、周恩来、李士金、蒋介石这四个名字时,我确确实实被震惊倒了!他说得这么顺口、这么理所应当,看来不是第一次说这样的话了。这不禁让我感叹这需要多大的自信才能有这种口气说出这种话啊!对此,我只想说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学期的中国文学史课让我从许多优秀的同学那儿学到了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对自己的文学涵养感到无地自容。这激励了我要多读好书、提高自身修养的决心,也更让我意识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龚悦)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传承文化必须树立学生的理想,这也是教育的当务之急。理想应该从具体切实处开始确立,比如倡导每一个社会成员,科学地爱自己,进而爱人以德,然后才可理解:“创造性与二十一世纪中国之成功”[3]。探索那浑沌未开、精一超拔的境界。许多话题都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领悟其真谛。比如:中国建设与创造性思维,创造力的层次与年龄增长,创造力与智力之关系,创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思考,灵感与积累,直觉思维与茫茫暗夜,等等。要允许个体生命在遵纪守法前提下发挥自由意志和精神,这是圣贤文化的本质。同理,语文阅读理解也是如此。比如不同的人对四季差异的感受不同,何其芳心目中的“秋天”是他所处时代的秋,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朱自清心目中的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必以为一部作品在不同学生心中有同样的阅读理解之答案。这是圣贤文化之素质教育的“基本常识”[4]。

参考文献: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李建业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PPZY2015C205)。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三版,第325页。
[3]黄老的新浪博客:试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版)(2010-02-27 20:08:57)。
[4]李士金著《走向学习自由王国——献给中国青少年一代》,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560-597页。
[5]李士金著《关于中国基础教育的理论思考》,天津教育出版社,2017版,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