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始于学龄前
教育始于学龄前
读第31条《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的孩子也是相似的,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问题。
不知为什么,读到这条建议,我竟然想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这句开篇语,并且我还仿照杜撰了第二句话。不管怎么说,我们是习惯于复制“好学生”的成功经验的,并且以此推广到全体学生还乐此不疲。比如优秀学生的经验交流,状元学生的学习讲座,方法都是对的,要么是普遍性的,不听也知道;要么是极端性的,听了也学不来。那么好学生的经验是什么?首先是可以借鉴的方法,再是让学生信仰的一种目标,正是“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更多是的带给其他学生的一种精神气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该是价值认识多元性的最好诠释,“因材施教”的另一种标注。了解学生状况,发现学生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对症下药”,这是我们落实“因材施教”策略的传统方法。但我没想到的是,苏霍把这样的方法做到了“特级超前”和“极端全面”,因为他建议“准备任教一年级的教师”提前1-2年介入学龄前的教育,不是理论上的研究而已,而是从实践参与入手;不是灌输小孩上学的普遍经验,而是提前发现每一个小孩及其家庭的问题,这应该是“因材施教”的“极端化”表现了,甚至是“理想化”的“乌托邦”。在我们还没有普及学龄前教育的前提下和没做这项工作的前提下,姑且让附我这样对“理想化”的理解,并没有对苏霍的不敬之意。
苏霍在文章中说,“你应当很好地了解自己的每一个未来的学生”。建议的方法是:
首先得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掌握未来学生的身体各重要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消化器官、视力、听力)的状况的资料,对特殊病患孩子要采取专门的医疗教育学措施。这像不像是“医保法案”规定的内容?我们刚刚建立完善了“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是对老人的,如果再能建立照顾孩子的联网的普及性“医保病历档案”就好了。当然,苏霍的意思是说让老师来提前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即使在“划片招生”的前提下,学校及教师也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我还是很敬佩作者的想法的。各位想一想,50年前的作者就有了这方面的做法,我们现在还达不到,可能将来经济发展,国家现代化了,国家教育对人的一生能够 “全覆盖”。这是苏霍教育理解的关注身体健康的“超前性”。
第二,要了解家庭中的相互关系是否有利预防疾患,或者在儿童由于某种原因已经有病的情况下,是否有利于儿童身体的康复。这里的“病患”,我更愿意理解为“神经系统”的神经官能症。苏霍说,“对这些有神经官能症的儿童,要给以特别的关心和随时随地的注意。无论在对他们进行教学或教育的时候,都要运用医疗教育学的特殊方法,防止有害的激动,防止突然从一种情绪状态转到另一种情绪状态” 。他同时还注意到家庭环境的重要性,他说“那些在叫骂、训斥、无情对待、互不信任、受到侮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是特别难教育的” 。不可否认,我们在教学中是碰到过这样的学生的。在我的记忆中,我大约遇到过四、五个这样的孩子,并且都是我进城教学以后遇到的学生。这类学生是默默单独违规的,也不犯“扎堆集团式”的群体错误,但你找他们谈话时,就不能大声训斥,“一棍子打死”,否则他们会“气”的青筋暴露,“怒发上冲冠”,心跳加快,甚至出现激动性“休克”状态。这种情况,就是苏霍表述的“他们的神经系统经常处于焦躁不安状态”, 情绪状态很容易转化成极端状态。苏霍认为,这种神经官能症的学生可能与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关,要给予单独关照和灵活处理,甚至于是“医疗教育”的特殊方法,应该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心理健康教育”吧。现在看来,针对这类孩子,还真 “不能和他们一般见识”,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召集家长,谈谈家庭父母、父子、母子和谐相处的关系,为孩子提供温馨和融的家庭环境;二是要关照学生,通过“心理疏导”和“特别关注”,慢慢让他们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这是苏霍教育理解的关照心理健康的“特殊性”。
第三,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苏霍认为,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里的智力兴趣。俗语讲,“教不严、师之惰;养不教,父之过”,我还是赞成这些观点的。在家庭智力氛围里,苏霍还是一如既往地提出读书对孩子思想的良好影响。他请即将任教新生的老师们这样转告家长:“你们的孩子的智慧,取决于你们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精神生活中占着怎样的地位”。可见,家庭里好的文化氛围对孩子带来的正面影响是很大的。5月13日上个周六,我听张志勇副厅长做《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纲要》的专家报告,他提到德育是“全域育人”,需要构建全员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综合实践育人的“四位一体”德育新体系,其中也包含了家庭教育这一块,这是我们对教育范围的新认识。张厅长引用皮亚杰专著《儿童的道德判断》提出的观点说,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点是在10-11岁之间,有认识两个阶段:在这以前,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后果为依据,即道德判断表现为他律影响;在这以后,儿童的道德判断多以目的为依据,即道德判断表现为自律影响。 张厅长继续说,班杜拉也有类似的认识,人类的学习除了对刺激反应做出的直接学习外,还有一种就是间接学习,就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学习者在交往中通过对榜样人物的示范行为进行观察而无需直接强化的学习,这种学习又称替代性学习。此处科学研究的成果来看,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作用。这是苏霍教育理解推进到学龄前的教育“全面性”。
我归结的苏霍的这三点建议是可以这样理解的,首先是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因为身体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再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正常的人格是道德品质的基本表现;三是家庭智力氛围对孩子的正能量影响作用,因为好的文化氛围有影响孩子的精神面貌。
幸福的孩子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问题。我又想下面到一句话。
家庭中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正因为如此,学校中的第二任老师才要做好“交接区域”的备课工作。
相对现在的学制和初中来说,苏霍的建议未必完全适用。但他对学前儿童备课研究的“超前”“特殊”“全面”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小升初”六年级教学、初中其他年级升级之前的教学、学校“家长智慧成长100天计划”等方面,我们还有许多细致的工作要做。如果按苏霍的观点,提前介入备课研究,无论工作有多细,也不显得过分,大家别忘了这是苏霍五十年前的建议。
还有一点我个人的建议,家长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有一个“交接区域”的,但不存在“交接棒”的问题,否则对家长和学校双方都是不负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