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劝谏父母要讲究方式方法---学《论语 里仁第四》第十八章

2018-01-21  本文已影响21人  微尘悦读

        今天学习了《论语 里仁第四》第十八章: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章意思是,孔子说:“侍奉父母,假如他们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进行劝说。看到父母心里不愿意听从自己的意见,还是要恭恭敬敬地劝说,又不违背做儿子的本分。为父母操劳担忧而没有怨言。”。

        这一章是讲如何孝事父母,孔子讲「事父母,几谏」,几的意思是微细的意思,很微小。「人之过,在几微发动之时,易于改正。故为人子者,见父母之过于微起时,即当谏之,不俟形成大过。」这是雪公老人的讲解。就是人都有过失,父母也会有过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人子者不是愚孝,不是看到父母有过失也无动于衷,任由父母去犯过造恶,这等于陷父母于不义。真正孝敬父母,看到父母有过错了,应该劝谏。但是劝谏要懂得方法,孔子这是在教我们方法。

  人的过错「在几微发动之时」,就刚刚有过错、有苗头了,这个时候立刻劝谏他容易改。为人子要细心留意父母一举一动,看看父母有些举动方面不健康、有过错的立刻应该婉言劝谏,让他能接受,这很容易改。

  对此句,朱熹有另外一种解释。朱子《四书集注》当中说,「几,微也。」这也是讲微细的意思,微谏。这个几谏就是微谏,谏是劝谏。「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这就是《弟子规》上讲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父母有过错,怎么办?我们应该柔声下气去给他劝谏,跟他讲道理,你不能够粗暴、不能够板起面孔,好像要批斗大会似的,这个当然不能接受。谁都有面子,更何况上了年纪的人,所以你要考虑到他的面子问题,还要想到给他台阶下,这是你的这种孝心,柔和。你愈柔和,他愈容易改过。你愈给他激烈,他就愈难以接受,他会抗逆。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如果是见到父母之志不能够听从,他们可能很固执,不能够听受劝谏。我们还是要尊敬。不能因为父母不听我的劝告,我就不尊敬父母了,那也错了。有的人老是看到父母的过失,没有本事劝谏父母改过,又不能感动父母,所以常常发牢骚,常常指责父母,对父母没有尊敬心。这样又怎么能够让父母改过?最 重要的先要恭敬父母,父母就觉得自己也要自重,不能够再犯过失了。这正是善巧的引导他改过自新。“又敬不违”,这个“不违”是不违背我们劝谏的初衷,要继续劝谏,要屡次劝谏。甚至可能父母会怒斥我们,父母嫌我们叨咕他的过失,我们还要“劳而不怨”。这个“劳”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劳苦,虽然劳苦但是不能怨父母,还是要继续劝谏,要有耐心,不能够退我们的初衷。另外一个意思,劳是忧劳,忧的意思。因为我们劝谏父母,父母不能听从,我们就会很忧虑。虽然忧虑却并不怨恨父母。这两个意思都很好。这样的做法,正是为人子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表现。《弟子规》上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有过失,我们要认真的劝谏他,让他更正、改正。劝谏不能板着面孔,像领导训话一样,这是很难让父母接受的。要“怡吾色,柔吾声”,和颜悦色,声音要低缓、要温柔、要善巧。譬如在劝谏的时候,应该先赞美一下父母,然后再把要劝谏的事说出来。如果父母脾气不太好,不太耐烦,你不能说:“你要耐烦一点,不是学了《弟子规》了吗,怎么还不改?老毛病!”这样讲父母只会更加逆反,你会把他推到了不愿意改正过失的对立面。假如你这么说,“爸爸,您最近学了《弟子规》,真有好的转变,有很大进步,脾气比以前好多了。要是能够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这就更好了。脾气愈来愈柔和,大家就愈来愈喜欢您了。”你这么一讲,让他听到了很受鼓励。和颜悦色、柔声下气的,以鼓励为主,不要用训斥的口吻,这是劝谏之道。有的父母确实很固执,你劝谏他,他“谏不入”。尽管你是用最善巧的方式劝谏了,他还是听不进去。或者是他不肯改,怎么办?还是要劝谏。有时候劝谏,他烦了、生气了,那先缓一缓,等到他开心的时候,再给他劝谏,而且要懂得抓住机会教育,就是在适当的机会点他一下。

  如果实在父母不能够改正,为人子会非常担忧,所以“号泣随”,就可能痛哭流涕。甚至父母实在不肯改,非常的顽固,我们劝谏的时候,可能还会打骂我们,我们也不能有怨言,不能有怨恨的心,也不能怪他们。因为传统文化断了好多代了,我们的祖父一代也没有真正学过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自从清朝末年开始就一直走向衰落,衰到底谷了。正所谓“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你不能怪他们。只能用恕道,在原谅他们过错的同时,慢慢的劝谏和教化,这是为人子之道。正如我们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父母也是耐心的教我们。我们现在长大了,学习了传统文化,也应该耐心的回馈父母、教导父母,这是知恩报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