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跟着张文质写作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

《鸡兔同笼》教学思考

2019-05-23  本文已影响5人  张松利

“鸡兔同笼” 在我国古代渊远流长,从问题的叙述到算法经历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变化。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本质的理解,并建立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

一、关注题型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运用“鸡兔同笼”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除了关注理解外,我又让孩子们对这类题型进行了提炼和总结。

一个孩子说,这类问题都是有两个不同的量;另一个孩子说,这类问题中都是已知“鸡、兔”的总头数和总脚数。我又让他们结合具体问题说一说,题目中中,哪个量相当于鸡?哪个量相当于兔?以增强辨别能力。

二、关注“相差”

运用“假设法”解决此类问题时,当用脚数相差的总和除以每只鸡兔脚数相差的数量,求出某一种动物数量时,由于对这一步的理解不够,往往会出现不管相差多少,都盲目除以二的现象。

为此,教学到这一步时,我把“假设法”和“画图法”相结合,先假设全部是鸡,求出脚数相差总和后,让学生在图中演示,该怎样把鸡变成兔?

学生在图中能很清晰地看出,每只鸡只能添两只脚变成兔,相差的总脚数中有多少个二就需要把多少只鸡变成兔,从而深刻理解这里为什么用除法?除以的数为什么是二?

再变换题目,如三轮车和自行车,两元和一角,做对加分、做错扣分等,让学生说一说,这样的题应该除以几?为什么?通过这样的练习,孩子们都能明确,这里要除以的数是两个量之间的差。

三、关注相同与不同

关于“鸡兔同笼”有很多变式,做完变式练习后,要引导学生从这些变式题目中提炼出共同的规律和方法。从而让学生在解决这些变式题目时有切实的抓手。

如:解决含有三个量的题目时,都是要把它转化成有两个量的题目;确定该除以几时,都是要找到两个量之间相差的数等。

经过这样的分析,提炼与综合,孩子们对“鸡兔同笼”问题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此类问题的算法也有了更熟练的掌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