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文荟

【樊宝玲教学所思】博观约取 本固枝荣——教学反思

2019-04-10  本文已影响285人  樊宝玲

      在 4月9日我校举办的“新课程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研讨会”上,我上了一节示范课《定风波》。因为自己今年的课题是整本书阅读方向的,而我也正在带领学生共同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一书。于是我作出这样的教学设计:由《定风波》这一首词切入,引领学生回顾精读《苏东坡传》中“老练”这一部分内容,以为黄州期间四首诗词排序的方式分析这一阶段苏轼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思考体会黄州之于苏轼的意义。

        这个设计切入点很小,脉络清晰,但是涉及到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的内容,驾驭难度非常之大。一度时期我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将这些文、史知识融入到自己的课堂讲授中。于是我用最笨的方法来建构知识体系:读文抄书。

        我先重点阅读《苏东坡传》中“老练”部分的内容,将自己很有感触觉得或精彩或深刻的句子抄到纸上。然后再从网络上查阅资料,补充了解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奇闻趣事,并用凝练的语句把这些事件记录下来。还阅读了大量分析黄州期间苏轼诗文的理论文章,将其中透辟的观点精当的分析新颖的事例一并摘抄下来。最后,我将摘抄的这些大量句段进行细读、理解、消化,提炼成自己的思考,梳理清楚,批注在课本上。做到了这些,我心里踏实了很多:有了这些精彩华丽的句子,不怕我的课堂没有吸引力!

        因为一直忙于筹备活动,我完全没有时间去记忆我写下来的这些颇有些赋体风格的华美句段。上课之前,我有点慌乱,在心里默默地说,实在不行我到时上课就拿着书讲,把这些动听的句子念出来,以增添课堂的文艺范儿。但真正到了上课的时候,自己习惯于不拿书讲课,遂凭着记忆,放手发挥。

        这时候,我才深深体会到了之前的阅读、摘抄、提炼对于我上课的重要意义。手上虽片纸未执,那些读过的文字就像吃下去的饮食一般,已然滋养了我的头脑,我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书本上的内容结合课堂上学生的发言,自然而然地讲述出来。我的语言虽朴素,却句句精准;学生有所生成,我也能准确捕捉到并加以升华。上完这节课,我翻开自己的教案,发现抄了几大页纸、写满整面书空白处的那么多句子,我原话引用居然不超过三句!不由得想到网络上的一句话:“天下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作数。”我也想感慨一下:“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页阅读都作数!”

        不由得回想起自己曾经在外校上的一节课。原本课已经备好了,可是临时觉得内容有点浅显,便在上课之前百度了几句自以为深奥的话抄在书上。课堂进程中,时时想着要把这几句话念出来证明自己是有点深度的,于是整堂课生硬滞涩,颇为牵强。以至于现在每每想到这节课,都面红耳热羞愧难耐。

        鲁迅先生曾说:“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此理亦可用于备课上课:前期必须有大量的阅读来打底、精心的设计全面深刻的思考来伏脉、生动而自然的课堂语言做血肉,方可成就一堂好课。

        今天给一位老师评课,评完之后,校长比较肯定,认为我的评课已初显专业化思考。我回头想了想,这恐怕得益于自己这些年来上各种公开课的过程中不断聆听方家点评,再观照自己的课堂不断反思改进的经历吧。

      王国维讲了做学问的三重境界,实则告诉我们:每一个“衣带渐宽”“为伊憔悴”的艰难都会迎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开朗。而苏轼在黄州,从《卜算子 黄州定慧禅院》的极悲极独极痛,到《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自我开释不断消解,到《定风波》的喜忧无惧,最终到了《东坡》的云淡风轻自然圆融。就如一颗沙子包在牡蛎体内,经过疼痛的消磨,最终变成饱满圆润的珍珠,对于牡蛎来说,每一抹伤痕都作数!

        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做到博观。海量的阅读汲取,让我们文采、思想、教育智慧一点点积淀,形成厚重的人师底色,拥有扎实的专业根基。读书思考写作的过程固然不如游戏娱乐来得舒适安逸,但不经过这样艰辛的磨砺来夯实,如何稳固根基;根基不稳,枝脉如何蔓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