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读书笔记与心得05||用爱奏响教育的乐章——读《教育的情
今晚参加了张爱敏老师工作室的读书分享活动,在郜妍妍老师的领读下又重温了一下这本书。
01什么是教育的情调?
首先来看什么是情调?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通常指感觉、知觉的情绪色调,即同感觉、知觉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有些视觉、听觉、嗅觉和愉快兴奋相联系;另一些则和厌恶、沉闷相联系,和感觉知觉直接相联的情感的基本性质叫情调。
我们常常说的这个人有情调,生活有情调,往往指的是很浪漫,总是能在生活中制造一些惊喜和浪漫。那么,教育的情调又是什么呢?
顾明远说:教育情调的核心,在把爱献给每一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情调的表现在情,在教书育人的细微处见真情。
教育中有了爱,就有了美好的情调。因为心中有爱的老师,才会去关注学生,发现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给每个生命以在场的感觉。
所以我理解教育的情调就是给每个儿童以生命在场的感觉,我们要努力让每个孩子被看见,被听到,被发现,被尊重……
02 书中提到的教育机智和敏感,如何自我培养?
“教育机智和敏感”在第一、七、八、十五、十六、十七篇中被反复提到。作者说:教育的机智不仅仅是一门技巧,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应能力”。
培养和提高一个人的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制,就是在迎接这样一种挑战——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智慧的教育者,形成了一种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他们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
教育的敏感性和机制是一种特殊的才能,它与我们为人处事的方式有关。它是一种既来自心灵也来自头脑的知识。
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的某个具体的孩子或某群具体的孩子们,和他或他们进行互动,给予他或他们反馈,进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有了丰富的思想基础,我们和孩子们相处的敏感性和机制才会不断的提高。
我觉得就是以积极的态度去感知和倾听孩子,并回应他们的关切。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的学习与传授,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灵与心理。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并捕捉孩子需要被看见、被肯定、被欣赏、被需要、被理解等的诸多瞬间与时机,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细到教室里面的布置如书本摆放的空间,光线的明亮程度,墙上的装饰以及学生们的表情和细微的动作,老师此刻的心情,甚至眼神等,同时要注意在教育教学中营造一种爱的氛围,让学生能感受到爱,感受到希望。
用郜老师的话说,与学生相处正如恋爱中的一方总想着为对方制造浪漫和温馨。
书中说发展教育机制,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教育是一种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种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学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术性更加重要。
我们不需要用技术分析的方法去应对学生的问题,只需要用心倾听并感知他们的内在需要,让学生感到自己被重视。在《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这篇文章中,描述了两种情景。
第一个孩子迈克和他的父亲兴高采烈的来到了幼儿园。走进教室时,老师正在和一位家长说话。耐克来到了老师身边,眼睛发着光,他带了东西要给老师看,和老师分享。但是老师太忙了,没有注意到迈克和其他孩子正在进入教室。迈克的父亲注意到昨天放学,麦克拉着老师的衣服说再见的时候,老师正在忙着与一位家长说话,没有看到麦克。
这个班大多数孩子也有些孩子像迈克一样在老师身边停下来,但是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第二个马克和他的父亲走进另一间幼儿园教室,老师就站在门口,亲热的和马克握握手,和蔼地点点头。老师也注意到,马克正拿着一本书想给他看,而且想要说什么,老师立刻表现出很大的兴趣,马克眼中充满了快乐和希望。马克的父亲注意到,一位家长正站在老师身后在等着和老师谈论什么,但是老师像以往一样,首先做的是全身心的关注每个走进教室的孩子。
这个故事也让我反思我教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在今天晚上学生给我背书时,我会认真的倾听,并不允许别的同学打断他。放学时,学生跟我打招呼说再见的时候,我一定要回应他:再见,路上注意安全。
有情有爱,教育教学生活中才会有调,有了爱的基调,才能奏出和谐的旋律。
03反思
虽然在日常的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我也有着教育者的敏感性,但是教学机智却明显不足。于老梁那种妙语连珠的教育语言和巧妙的教育智慧相比,我感到自己缺乏幽默语言和教育的智慧。
教育是一场且行且思的修行,希望我能始终保持教育的敏感,不断丰富并发展自己的教育机智,用爱奏响教育的乐章,让教育更有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