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学习首页推荐培训那些事

如何用培训砸中员工的心?

2018-06-27  本文已影响7人  云学堂

导读: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作为能量时代的培训工作者,我们只有形成“以化代训”的新思路,一切工作从“心”开始,才能真正把企业培训做到知行合一、神形合一。

演讲|陈奕青

来源 | 培训杂志

(ID:trainingmagazine)

3291字 | 6分钟阅读

Q:如何用培训砸中员工的心?

A: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能量时代,培训工作更要“以化代训”,从“心”开始。

“以化代训”成为必然的五大因素

“以化代训”的三“重”内涵

“以化代训”三“从”一“保”的方法

如今,种种迹象表明,奔向小康的中国已全面进入“能量时代”。对企业培训而言,需要形成“以化代训”的新思路。以化代训意味着培训工作必须从“心”开始,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启发个体和组织的自我发现、认知觉醒及包容接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踏准时代的节拍。

01

“化”的原因:五个“变”

“以化代训”之所以会成为企业在能量时代的必然选择,主要基于五个方面的转变。

“以化代训”的根本原因:五大转变

就业目的

每个人的就业目的都会经历三个版本的迭代。首先是养家糊口,我们渴望拥有一份稳定且较为丰厚的收入,可以为妻儿老小带去衣食无忧的生活;这一目标实现后,我们就会迈进2.0版本,即自我证明——我们希望所从事的职业是体面的,以此印证个体价值;到了第三阶段,我们开始寻求自我实现,愈发懂得工作只是一种手段,从中发掘更好的自己,才是终极目的。

雇佣标的

与此同时,企业雇佣标的也经历了雇手、雇脑、雇心的三级进阶。最初,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仅仅是“能干活”,随叫随到、手脚麻利;紧接着,“绩效至上”的时代来临,员工必须贡献智商,拿出业绩;最后也是最高级的状态,即“走心”——此时,企业需要的是战略合作伙伴,对员工的要求也随之上升为“全情投入,与公司携手奋斗”。

领导素质

就业目的和雇佣标的的进化,要求领导者素质必须同步提升。在第一阶段,好领导只要“能干、会示范”即可;第二阶段上升为善于激励团队、鼓舞斗志;到第三阶段,领导需要转变为教练或发现者,必须擅长捕捉员工的天赋,并能够唤醒他们的内在潜力与热情,真诚地帮助员工成长。

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的改变显而易见,由最传统的填鸭/驯兽式,进阶为互动/运动式,进而再次上升为教练/催化式,真正实现与企业战略和个体成长相结合。

培训成果

不同的培训方式必然产生各异的成果。过去,学员接受培训后往往带回厚厚的培训笔记,最终大都将其束之高阁。随后,整体情况有所改善,课堂理论逐渐被应用于工作实践,形成具体的解决方案。如今,培训成果开始外显为团队状态的优化和提升,其效用更加持久。

02

“化”的内涵:三“重”

过去,企业对于培训效果的期待,基本集中在“得到正确结论、拿出优秀方案、成果丰硕、学会新知、知道应该怎样做”。然而,能量时代的关注点,从有形的成果转向了无形的人心。

这实则提醒我们:比正确更宝贵的是共识,比优秀更宝贵的是拥有,比成果更宝贵的是状态,比学会更宝贵的是发现,比应该更宝贵的是愿意。双方最主要而明显的差异有三点。

从清晰/绝对到模糊/相对

传统培训致力于寻找清晰而绝对的标准答案,坚持非此即彼、非是即非。以化代训则强调“发现”而非“学会”,追求的是个体在过程中发现更好的自己,以及团队在现阶段达成共识。基于此,以化代训对学员和催化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员应当“重在自我”;催化师则要“行至无我”,不断创造出能够让学员自我发现的场景。

从关注表现到关注发心

传统培训关注个体表现,讲求先后、优劣、高下之分。以化代训关注的是发心,从管理“行为”到管理“起心动念”,即“重在觉知”,发心不同将直接导致行为的差异。

从关注成果到关注关系

传统培训关注成果的好坏成败、丰欠盈亏。以化代训则关注长远关系和整体战略,主张每个成果只是长链条中的单一环节,要求学员面对任何结果都能“重在接纳”。

03

“化”的方法:三“从”一“保”

关于以化代训的做法,简而言之可以归纳为四点。

从制高点到管道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将制高点转化为管道。对一个团队而言,最严重的问题莫过于领导者成了制高点,这时也许整个团队的效率很高,但相应地,风险也会很大。六度空间理论认为,地球上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只需要不超过六个中间人,就能够认识彼此。

在以化代训时代也是如此,每个人都要成为连结周遭的“管道”,促使整个企业、整个团队形成有机的同心圆,互相激发、互相催化。

从自我证明到知行合一

我们在做高管培训项目设计时,需要着重思考如何帮助学员从自我证明转变为知行合一。“知”并非“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判断力和价值观。有时,团队完全知道正确做法,为什么却不选择那样做?我们必须剖析并化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心智模式障碍,才能真正带来行为和结果的改变。

从懂事到懂人

正如之前提到,传统培训关注结果,即“懂事”;但事实上,“懂人”才是成败的关键。所以,要想真正做到以化代训,就必须更多地关注关系、关注个体,而不必过分在意当下的得失。

保持觉察

最后,随时保持自我觉察,可以让我们从不知不觉、后知后觉,转变为当知当觉,甚至是先知先觉。这同样是实现以化代训的重要一环。

04

落地案例:中化的四诚工作法

中化集团作为世界500强企业,拥有化工、农业、能源、地产、金融五大板块。2016年底,中化决定重构管理体系、重塑授权受控,由运营管控企业向战略管控企业转型。

2017年第一季度是总部权限下放期、事业部组建期、管理权限承接期“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而在前两个月的运转中,已经显露出各种问题:团队融合中摩擦不断、新班子成员之间彼此不适应、各事业部进展不统一、信任互赏和共识氛围难以达成……

为此,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作为总教练,亲自发起并实施了“中化四诚相识高层领导力研讨项目”,旨在促进领军人物的自我觉察和及时反思,增强新班子协同增效的意识和能力,后被定义为“中化四诚工作法”。

“四诚相识”寓意坦诚、真诚、热诚、赤诚,分别对应找问题、查原因、破障碍、达使命四步。在这里,从“编、导、演”三方面来剖析其设计和实施的法门。

编:厘清“要什么”

“高管领导力”是一个难度极高的课题领域。以什么为标靶去切入?以什么为媒介去演练?又以什么为标准去衡量?最关键的是,以什么形式去实现?挑战非常大。这时,“厘清要什么”对项目成败的决定性意义就显现出来了。

通过剖析企业现阶段呈现的表征,我们诊断出问题主要症结在于领导班子欠缺自省意识和领导素质,从而明确了项目三大核心目标——融合团队、达成共识和提升领导力,以及三大主题词——反思、坦诚和协同。在此基础上,以中化“七项领导力数据模型”为依据,设计出虚实结合、公私兼顾、明暗双线联动的教学模型。

导:砸实“怎么做”

这一阶段的做法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需求访谈,二是先导培训,三是催化引导。

1

需求访谈

在项目前期,需要与公司领导进行大量的深入交流,就他们的需求、目标等,达成高度一致的共识。

2

先导培训

为最重要的两类项目参与者提供先导培训,一是公司领导,二是人力资源领导。

3

催化引导

这是项目的实施重点。过程中,为参与者设计很多彼此连接,引导他们发掘多维的自己与同伴,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观察视角。

比如,强调“去署名权”,引导参与者专注于观点的本质,而不去在意观点由谁提出;还会训练参与者主动挑战他人观点,帮助他们习惯于发表和接纳异见,并将异见视为学习机会。

演:出手“做到家”

职业经理人必须看懂“剧本”、了解自己的角色,然后真诚“入戏”,演好角色。当我作为战略研讨引导师出场时,在项目中塑造的每一种个人形象,其实都是为营造研讨氛围而服务的。例如:

小处迷糊为的是给参与者创造轻松愉悦、勇于探索的研讨状态,让大家发言时不再谨小慎微。

不讲原则用我的“不讲理”强调“反求诸己”的重要性——当参与者遇到难题时,应首先从自身找原因、想对策,而不是一味抱怨、推卸责任、强调客观因素。

常唱反调当有人带头发表不同意见时,更容易激发出多角度的观点碰撞,营造出一种平等、开放的交流环境。

培训的功能和价值都是无限的,如果说有什么局限的话,那就是作业者的能力和想象力。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作为能量时代的培训工作者,我们只有形成“以化代训”的新思路,一切工作从“心”开始,才能真正把企业培训做到知行合一、神形合一。

本文由《培训》杂志根据中国企业高管培训发展联盟专家陈奕青于2018中国企业培训与发展年会的主题演讲整理而成。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