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尘老师和她的朋友们

共读共研,遇见更好的信息技术融合课

2019-11-20  本文已影响0人  陈蕾FZ

福州金山中学 陈蕾

编者按:上周六晚上8:00-8:30,《数字时代的学与教》共读群进行了第二次在线直播。本次直播是对第一讲至第十五讲的半期小结。现将完整的音频与文字版发布出来,与老师们一起学习。

音频版:https://mp.weixin.qq.com/s/NojAtPE8gJETzTjwo9zdNg

共读群里的各位老师们,大家晚上好。我是福州金山中学的陈蕾。很高兴今晚能再一次与大家相约线上,进行直播语音分享,愿与你共度不一样的周末之夜。

今晚的分享由我担任主持,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我回顾与梳理这三周以来的共读历程,

第二部分由《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的作者王绪溢博士围绕老师们提出的热点话题进行答疑解惑。

本次共读从10月28日正式开启,每周更新五讲,截止目前,总共上线十五讲。在本次的共读课程里,我是以“教师课堂教学养成的视角”重新梳理这本书的逻辑,从“六大模块”与你一起深度沉浸到这本书的学习之旅。

前三周,我们完成了第一模块“改变理念”、第二模块“技术优势”与第三模块中的六种“教法学法”。所以,接下来,我将老师们总结回顾一下这十五讲的核心要义。

一、以生为本,创造改变

第一模块“改变理念”里,我提到书中反复出现的核心词是“学生”。在课堂里,学习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学习的时空属于学生,学习的素材最好更多来自学生,而教师则是教练,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助者。所以,那个拷问心灵的问题又来了——请问老师们,经过三周的共读之后,你的课堂开始发生改变了吗?课堂上,你讲述的时间减少了吗?学生的活动时间增加了吗?

9月21日那天下午,我开设了一节研讨课《开启新征程 构建新格局》。课堂上,我设置了两大活动:第一部分“开启新征程”,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建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变化。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提取信息,学生提炼主要变化;借助“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生态福建 丝路扬帆”的视频,概括补充新变化。第二部分“构建新格局”。学生自选一个企业(或产业、项目),推荐参展第二届进博会,并说明理由。那节课,我自己觉得还是完成得挺好的,全班学生都被调动起来了,来听课的我的同事也表示“这个班的孩子平时比较内敛,但今天表现得相当不错”。可没想到的是,在评课时,王绪溢博士说:“我看过陈蕾老师许多课,她最大的改变是进行了比较多的小组活动。但我觉得她还是很爱讲,这也是很多老师的缺点。大家都很努力、很认真地工作,总觉得非讲不可。老师抛出的常常是小问题,然后“随机挑人”请学生讲,这段过程就显得碎片化。”那一刻,我在想:大家都觉得我已经少讲很多了,为什么王博士眼里的我依然还是“很爱讲”?

在《数字时代的学与教》书中的第17篇文章《课堂教学常见的误区》里,有一个误区叫“和学生一问一答很互动”。书中描述的是,课堂上老师总是叫举手发言的学生或是通过“抢权”来回答问题,看似师生互动很热烈、很顺畅,实则可能忽略了全班学生真实的掌握情况,以个别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全班的整体水平。而这一次我想到的是,教师通过不断提问来激发学生思考,本意想要促成深度学习,但这种“引导”往往主导性非常强,而且只能一点一点以碎片化的形式向前推进。因此,此时的课堂景象是,教师在不停地引导,个别学生在零碎地做出回应。这样想来,“以生为本”的课堂,要努力设计出大问题大任务,才能让学生在自主互动探讨中激荡出新思考。

当我们看见自己的问题,那么,改变才有了可能。11月12日,我在西安开设了高一政治课《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那节课上,我更有意识地去践行“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的理念,更有意识地把学生放到了课堂的中心,去组织学生之间展开有效的生生对话,从个人思考到组内对话再到班级互动,让学生自己厘清基础知识,达成学习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大大激发,学习能力也随之得到一定的提升。记得在课结束时,西安市新城区进修校培训部的刘主任现场采访了一位男生:“你觉得这节课与你平时所上的政治课有什么不同?”那位男生说:“以前的课是老师在黑板和大屏幕上展示一些上课有关的内容,而今天是我们自己可以提交上课的内容,可以最大化地看到所有人提交的内容,看见我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更好地知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二、掌握技术,恰当应用

第二模块“技术优势”里,我与老师们一起学习了书中提到的不同技术,理解它的应用优势与实施策略。当然,既然这本书叫《数字时代的学与教》,所以技术不止会在这个模块里出现,而是会渗透到共读的三十讲里。每一项技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都可能滋生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智慧景象。徐蕙君老师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我相信反馈器能协助我‘理性分析’学生的课堂生成,不再陷入自以为是的‘自嗨式教学’。”张琦老师说:“信息技术融合课堂不能成为老师个人的‘多媒体秀’,不能一味追求课堂技术有多炫酷、有多么吸引眼球,而是要能够让学生在过程中积极主动思考并创造。”黄小海老师说:“下午的数学练习讲评课,由于天气很热,学生昏昏欲睡,我突然想起‘抢权’的功能,由抢到的同学回答理由。小学生听到‘抢’就兴奋,课堂也突然有了活力。”李婉璐老师说:“应用麻吉星创作系统,在社团中,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拍摄学习知识点的动画视频,不仅自己复习了旧知识,并让旧知识得以应用,同时利用孩子的语言和创设的情境,也更容易被低年级学生接受。”

当我们更多地准确把握了技术的优势,就能从教学的本质出发去思考它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的融合过程中,技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恰当越好,要让它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三、更新方法,提升技能

第三模块“教法学法”应该算是共读课程里单一模块中内容最为丰富的。王博士在讲座中常常会与我们分享,他到非英语国家去观课,未必能完全听懂老师上课讲述的内容,但他可以通过老师的教学处理手法与观察学生活动的情形,来评估教学的达成情况。本书中提供了许多不同的教法学法,可以供我们在课堂上灵活使用。在共读课程已经发布的六种方法里,大多数是围绕小组活动展开的。记得有一天在共读微信群里,王博士说:“对于学习,教师还是应该回到学生个体以及全班群体的角度来思考。教学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责任,老师和全班学生是一个集体,所以我们通过小组活动来把老师肩上的责任分给所有学生,大家一起来学、一起来教。”

是的,只有当学生们一起来学、一起来教,课堂才会变成他们的,而不再是我一个人唱独角戏的舞台。今年的我,更愿意、也更踏实地把小组活动放进每一节常态课的教学里。8月底,福州麻吉星精英智慧教师公益计划的老师们走进我的课堂,他们看到的是我刚接手不到两周的学生们冷冷清清的讨论场景,甚至只是把写好的观点在组内简单传阅一下。然而,令我惊喜的是,就在一天一天的学习与训练中,那些学生已然变得主动、认真而自信。十月初的课堂上,他们变得不一样了,他们知道组内对话时的重点是要说明理由,知道同伴之间要互相倾听学习,知道遇到问题可以主动从书本中找到相关的信息加以验证。如果此刻你问我,小组学习有好处吗?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给你答案,因为我的学生们给了我更大的信心与勇气,让我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就看见更好的他们。

之所以开启《数字时代的学与教》共读课程,目的是希望帮助老师们重新梳理王博士文章中的重点,为大家提供更多一些案例,可以从中获得多一点体验。但对我而言,这既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开启。当叶劲松先生特意告知我,网站后台显示的共读点击量时,那一长串数字无疑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感谢王博士对我的信任、给予的机会,感谢老师们这三周来的收听与反馈,让我从中不断得到新的收获与启迪。对很多老师来说,这应该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的老师说:“一周更新五讲实在太快了,感觉跟不上进度。”是的,对于处在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师、对于没有任何信息技术融合课的观看经历或真实体验的教师,可能的确是快了一些。因为这些不停抛给你的新问题、新情境,会不断打破你的认知平衡,让你进入新状态。但事实上,你不需要担心,因为这样的失衡,会随着你的学习、实践、反思,而逐渐恢复到平衡的状态。而这本书、这门共读课程,一直都在,不离不弃,大家完全可以反复多次翻阅、收听,直至完全内化。

接下来的三周,我们将继续共读学习第三模块“教法学法”剩余的五种方法,以及第四模块“数据决策”、第五模块“教学模式”、第六模块“未来之路”。期待大家在未来的共学历程中有新的收获,同时把信息技术融入自己课堂教学实践中,与我分享属于你的信息化融合课的美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