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级小教科学

《什么是科学》读后感

2018-03-11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只可爱的甜宝宝

        在我们的常识中,我们总是以为中国古代有科学,而且我们的古代科学很发达。要弄明白中国古代有无科学,就要真正理解科学是什么。什么是科学?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学习科学,推崇科学,如果我们凭空的思考,我们会认为科学是一种能力,认为中国古代也有科学,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只有呈现出科学最为本源的面貌,才能够引发中国人对科学的思考,纠正对科学的误解。

        吴国盛教授的这本书,恰恰帮我们解释了这些困扰我们让我们疑惑的问题,告诉我们什么是科学,为什么在西方产生了科学而在中方没有产生,我们口中的中国古代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从中国人关于科学的误区入手,然后进入西方语境展示科学的源头,最后又以此为基础去看待中国古代的科学。

       现代中国人科技不分,经常将科学和技术两词混用,将其混为一谈。我们口中的科学其实是指技术,认为科学一定能转化为技术力量,对科学本身缺乏理解,这是近代救亡图存、师夷长技中对科学的渴望和中国的实用主义传统所导致的。要想真正理解科学就需要去追根溯源,进入西方的语境。科学一般指自然科学。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西方重视知识,而古代中国最注重的却是道德和品行;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血缘和亲情,而西方文化或者说希腊文化则是强调自由与契约,理解了自由才能够理解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持守自己,追求永恒不变,追求事物的本性就把科学看作是必经之路,而中国文化中往往将社会看作整体,每个人不是独立的,而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也就不在意事物本身究竟是什么。

        西方学习知识是完全自由的知识,是纯粹的知识,他们知识为了追求知识,为学术而学术,为知识而知识,而不是因为有所用处而去追求知识。如果知识成为实现事物的手段,那么知识就不是自由的知识,就不能起到教化人性的作用。这种思想在雅典的教育中可窥一斑。文中提到了年轻人师从欧几里得的故事。一位年轻人师从欧几里得学习几何学,问及几何学的用处,欧氏勃然大怒:“给他两个钱,让他赶紧走,居然想跟我学有用之学,谁不知道我的学问是完全无用的。”而中国文化强调学以致用,学习知识、追求知识只是为了有所用处,学问是我们实现目的的手段,而无独立的价值,缺乏的是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注重实用性。我们的知识一定是去解决具体问题的。由此我们便走上了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

        西方出现了自然的观念,即指本性和本质,因此就需要追求“本性”或“本质”的方式,这是希腊科学和哲学得以可能的前提;而中国古代则深信天人合一,虽然有对天地万物、日月山川、飞禽走兽的认识,但缺乏独立自然界的观念。中国古代缺乏自然观念,也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科学。

        现代科学诞生于16/17世纪的欧洲,是基督教世界多种思想运动的产物,是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相融合的产物。它的出现是以希腊理性科学和基督教为基因,以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为土壤。而在中国无神论教育使中国对宗教并没有如此大的兴趣,所以当听到“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会感到惊讶。中国人一直认为宗教是科学的死敌,我们一直以来认为: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都曾受到宗教的迫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要想理解科学就要理解基督教和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现代科学与基督教密不可分,宗教并没有我们传统印象中那么可怕。在欧洲,基督教和世俗相互独立,并行不悖。希腊科学在欧洲的一次学术复兴奠定了制度基础和观念基础。中世纪大学是制度基础,大学与现代中国的大学不同,重视讲座和辩论,培养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强调自由探索和自由学术。而观念基础是指经院哲学,经院哲学的逻辑把严格确定的思想习惯深刻刻在欧洲人的心里。

        唯名论认为自然就是上帝的意志运动,我们无限的接近于上帝。不同于希腊人认识自然,现在认识自然就是为了改造自然,因此科学不再是纯粹的科学,而是与技术息息相关,带有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征服自然的理想最终落实在实验科学上。但大规模的征服自然也给人们带来了危机,这就使人们关注到西方的另一个科学传统:博物学,回归实验科学所忽视的对自然物本身的热爱、同情和理解。博物学(science history)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指的“博物”,而是指自然志,注重对个别事物的具体描述。博物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但当其迎来黄金时代,随着博物学的分科化,这一词却逐渐被抽空。中国古代也出现了博物学,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有科学。中国天文学留下了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这是西方所不具备的。中国的天文学不同于希腊,它属于礼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含义。正因为其强烈的政治含义使得天文学在古代中国具有很高的地位。中国地学的内容也很丰富,包括了诸多现象,并构建和充实一个统一的世界图景和价值系统。我们在重修中国科学技术史时,可以用自然志的眼光去看待。

        如今科学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普遍。其实,我们现在要做并不是去追寻、去证明中国古代曾在哪些方面取得第一,而是去真正的认识科学、理解科学,看到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意义的部分,从技术入手,从博物志入手,寻找与西方科学的交汇点,将其发扬光大。

                                                                                                                                                      2017302319

                                                                                                                                                            杨晓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