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读书笔记与心得1||我对教师读书的思考4
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就时间,空间而言简直就被监禁于周遭的环境中。他的生活完全公式化,他只限于和几个朋友接触,只看到他生活环境中发生的事情,他无法逃脱这个监狱。但当他拿起一本书,他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到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时代,讨论一个从未想过的问题。——林语堂
教师读书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是能坚持阅读的教师并不多见,尤其是在生活都被手机裹挟着的当下,我们很难沉下心来去认真阅读和思考。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让读书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是我们却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看手机上。在第七章,吴松超老师提醒我们,教师要想把书教好,必须先把书读好。
同时,他还告诉我们两个教师不可不知的读书观点。
一,信任书籍,不被动读书,不再让别人替自己读书,不再读二手书。
我的感悟:有人说教师成长的路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名师指路,自己感悟。但是事实上,我们对名师指路似乎更热衷,为此各类培训和培训专家应运而生,我也总是在他们的讲座上拍拍拍。上周听了夏谷鸣老师的讲座,他就明确地告诉听课的老师,他讲的内容都在他和鲁子问老师合编的课堂观察那本书里。但是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从专家的讲座中被动地学习,却很少去读专家的书。这就是所谓被动读书,让别人替自己读书,不读二手书。
二、对读书做出规划,有目标地读书,告别无明确目的、无选择、随性的阅读。
我的感悟:以前我的读书非常没有计划,或者定了计划也会随心而动,随性阅读。毫无选择性。但是,当我被陈老师要求做讲座时,我则选择去深度阅读这个专题的书籍。
辽宁师范大学张爱军博士曾说过:就100个问题你读100本书,你还是你。但是,就一个问题读10本书,你就成了这个方面的专家。当我发现自己的阅读随意性太大,甚至被动选择时,我果断地退出了读书会组织,或者只在一些组织里去读我需要读的书,不再盲目跟风。现在,我已经不再盲目地跟着团队读书,而是选择去读我需要读和我想要读的书。
吴松超老师对规划阅读也给出了五个建议:独立解读教材,做好教学设计;构建自己的好课堂;确立自己的教育信念;做足教学的“战略储备”;让自己有能力赢得学生。这些建议都给了我很好的启发。
有规划地阅读,既是读书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个读书阶段----进入“自由阅读”之境的必由之路。在这一章中我看到了钟杰为改变一个学生所做的规划阅读,为给学生进行早恋教育进行的专题阅读,还有魏智渊为了改变课堂花1500元进行专题阅读的例子,让我更是坚定了规划阅读的信心。
学而不思则罔。只读书,不思考,对我们的提高并不大。读完一本书一定要写读后记,这读后记怎么写?在这本书的第七章对读后记根据特点归纳了三种:荐书类:真诚推荐一本书;梳理新知类:把所学写得条理清楚;读后感:不吐不快,生成新知。我的做法有三种:一是做摘抄,二是写章节读书感悟,三是写整本书的读书感悟。不论思考是深入还是肤浅,只要写出来就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