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念决定着教师教育行动的方向(郭元祥)
教育信念决定着教师教育行动的方向
郭元祥
有信念的行动,总是具有正确方向感的行动,信念是行动的指南,信念是支配行动的意志。没有信念,人的行为方式往往是漂移的、随意的、不确定的、没有方向感的。美国教育家杜威从1896年创办他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开始,就一直坚守着他的五大教育信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应该说,无论是一位大家的教育信念,还是一个普通教师的教育信念,大抵都内在地蕴涵着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及其发展的理解。就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来看,我觉得教师的信念的核心是教育价值观和学生发展观。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就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说,教师的信念首先是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它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发展潜能;其次是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它包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信任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再次是教育本质观,它涉及对教育自身的理解和认识,即关于“教育究竟是什么”的看法。在教育本质观上,教育即解放儿童个性,教育即培育儿童生命价值。这些信念是教师信念的内核。当然,教师的信念可以分成若干层次,新课程中强调的体验观、建构观、生成观,都是其内核的具体化。对每个教师而言,其信念可能是非常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可能是一句话,一个命题。我曾提及的“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也就是一位语文教师的信念。
其实,有教育思想,即便是零散的教育看法,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要通过抗争来坚守它,承诺它,实践它。是什么因素在干扰着教师的信念,消磨着教师坚守教育信念的意志?答案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知识授受主义的教育倾向、功利主义的教育评价、控制主义的教育管理制度的混血儿。有目共睹的是,当下的中小学和教师在夹缝中艰难求生存和发展,谈教育的信念并践行信念何其不易。面对渴求尊重与理解的幼小心灵,面对祈望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稚嫩少年,我们不少的教师怀揣教育良知,艰难地信守着“为每个孩子提供一生都值得回味的优质基础教育”的诺言。但总有魔鬼现形,试图泯灭教师的信念。当下的基础教育,教师的信念模糊了,失落了!与其说“救救孩子”,不如说“救救信念”!教师信念的危机才是基础教育最深重的危机!可以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考量着教师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