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

第三次线上教研

2022-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感恩遇见0331

上午第三次参加TFC初中数学组的线上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针对蒋琴琴老师录制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录制的课程视频进行讨论。每一次参加活动都感觉有很多收获,尤其是和一群爱学习、有活力的年轻人在一起。

谈一下今天参与活动的几点收获和思考:

1.心中有数的主持人

琴琴作为讲课人,理所应当的成为今天活动的组织者,她慢条斯理,很有耐心,整个活动在她的带领下完成地非常好,很顺畅。从她发出的这张图片中可以看到她对整个会议流程在活动之前就做了规划。其中,第1条对自己一周以来的感受打分,第4条谈困惑和解决办法,都是她自己富有创意的想法。小姑娘不拘泥与有限的条条框框,敢于创造,是一位很有创意的老师。

会议流程
2.关于这堂课

关于琴琴老师的这堂课,整体感觉很贴合她自己的教学实际。她有很认真地在准备这堂课,这是她讲课的第四遍了,不是在自己的班,可是对待学生依然充满爱心。

第1个环节教给学生用尺规作图画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4厘米,3厘米,2.5厘米。我不了解华师大版的教材,仔细看过之后才知道,之前学生们是没有学习过用尺规作图画一个三角形的,那么这里手把手地教给学生作图就非常有必要。琴琴老师说,她的很多同事是不教给学生尺规作图的,因为很多学生是不会动手去画,他们也没有工具,二来考试也不会考到尺规作图,索性不浪费时间。这种功利性的做法,真的是不可取的,我们的教学不见得一定要教给学生考试的知识,而是要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我的父亲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是他会用铁皮做成很多的东西,而要做成这些东西就要用到圆规、拐尺等很多作图的工具。当然我们的学生将来不一定也去做类似的工作,但是这种动手的技能,如果不能在小时候培养,长大之后,他们就更不愿意去动手操作。为学生记长远,而不是只看中考试成绩,更不能一味埋怨学生懒得动手,很多时候,不是学生做不到,而是我们老师要求不到位。

比如今天琴琴老师的课,她用了7分钟教初一的学生们一步一步操作,每完成一个步骤,她就到台下走一走看一看。她在耐心地等待那些不动手的孩子慢慢跟上,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动动手,你能行。我们的教学就需要这样的躬身入局,走到学生中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一点一点点燃孩子心中学习的热情。

我又仔细阅读了教材,第二个环节教材中给出的是用2、3、4、5、6五条线段中的三条来画出三角形。琴琴老师利用了一个情境,让学生用20、30、50、60厘米的木棍摆出三角形。她在授课中并没有让学生摆,而是让学生用尺规作图来画,其实如果手头有小木棍的话,可以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方式来感受一下。我的建议:

先给出琴琴老师的教学情境,问学生从4根木棒当中挑选3根,会有几种选择方式?

生:4种

这4种选择方式中,你觉得哪些方式不能构成三角形?

生:20、30、50和20、30、60

为什么?

生:20、30、50,会有20、30组成的边与50重合;20、30、60,会出现20、30接不起头来。

师:你发现它们在数量关系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20+30=50;20+30<60

师:为什么你没有用20+50或者30+50?

生:选取最小的两条边和最长的边做比较。

师:大家不约而同选取了最优化的方式,非常智慧!当两条最小的边的和“等于”或者“小于”最长边的时候,它们构不成三角形。

那还有两种组合方式:20、50、60和30、50、60,它们满足20+50>60,30+50>60请同学们分组利用刚刚学习的尺规作图来画一画,看看它们真的可以组成三角形吗?

如果时间允许,将教材中的5条线段的十种组合也按照“小于”“等于”“大于”三种情况来分类组合一下,有了之前的铺垫,这回可以借助PPT进行展示,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强化次数就会更多一些。

关于几何推理证明的渗透

琴琴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写出自己在教几何图形时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有老师提到学生不会推理,连最基本的“因为”“所以”都不会写。我和大家分享了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做法,就是一开始不让学生写步骤,只让他们看图填空,各种图形,各类证明题,让他们先学会填空,找到几何证明的“语感”,渐渐地再渗透一些小证明题。总之,给学生们搭好台阶,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跟随你的脚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前走。不要一下子拔高,让学生望而却步,不敢迈步。

特别想对这些年轻的姑娘们叮嘱的是:趁你们还年轻,趁你们有TFC搭建的平台,一定多记录自己的日常教学以及和学生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你现在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要把它转化成为你的一笔财富,因为这些会助推你的成长。尽己所能去影响带动学生,甚至带动身边的同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