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共创编辑室教育创客学习学青枫投稿社

笔记:中庸的根据是什么

2024-08-11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条深海鱼

北大哲学系 杨立华

中庸的根据是什么?

庄子讲中庸,最后一句话“缘督以为经”,督:中。沿着中的道路,以此为恒定不变。

为什么中道是好的?

孔子讲“过犹不及”,为什么过犹不及?为什么中道好?中道为什么是我们应该选择的?关键在前面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殆矣”,强调人本质上的无知处境,中庸的根据在于人的本质上的无知处境,超越不了。

如果你拥有全知,你就不用中庸,你100%赢,你还要谨慎个啥呢?谨慎的根本在于不知。

看中庸首章,是讲中庸根据,也在这个不知当中,所以,中庸首章第二个层次里讲“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其所不闻,莫见(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然后引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谓之和”这样一个中和问题。

中和,在历代的注家解释里,普遍认为中和还是跟中庸有关的,根源于中庸。

文章中讲中庸的道理也是根源于人类的本质的无知处境。

由于我们知道自己不知,所以我们要戒慎恐惧,我们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我们要保持中道,要合乎分寸,这就带来了中国文明的一个根本道路的理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