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精选读《给教师的建议》感悟教育

我们要做“有思想的芦苇”

2017-10-25  本文已影响49人  赶潮儿

我们要做“有思想的芦苇”

读第62条《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芦苇是脆弱的,但人的高贵在于他有灵魂生活。苏霍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由此演绎一下,学校的高贵就在于会思考。

苏霍看到了学校教育的可怕危险:就是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了——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这样的学校是不高贵的,这样的师生也是卑微的,因为他们把学习变成了记忆照搬和简单地复制,在思考领域里没有成为创新的劳动者。

苏霍给教师的建议是: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阅读这篇文章后,我获得的结论是:学校作为积极思考的王国,是包含师生两个方面的,学生会思考,条件是教师先会思考。

首先是教师关于教学思考的思想认识。苏霍说,“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教师的思考成果主要体现在课前备课设计上,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是必须的。备教材要梳理出重点知识,搭建出知识体系的;备教法是要制定重点知识的教学方法和选定突破难点知识的具体措施;备学生是要考虑学生个性特点和本底认识并采取合适学法的活动安排。当然,还要考虑对应的教学资源和习题评价等等,这些都是教师要提前思考的问题,“宁可备而不遇,不可遇而不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苏霍所说的“我们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

其次是教师要让学生学习有明确的目的。苏霍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 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我的理解是,第一让学生先有学习目标,第二要引发学生思考,因为围绕着目标知识进行思考才是有效的,也是学生越来越聪明的基本道理。前几天,听一节地理课《黄河和黄河的治理》,教师设置了黄河概况、黄河奉献、黄河治理等三个模块知识。黄河概况是通过微课视频引入的,教师主导介绍情况的,以教为主;黄河奉献和黄河治理是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的,特别是在黄河治理的环节,教师分成上游、中游、下游三个河段,分别让各组学生以“河长制”提出治理建议,针对存在的隐患问题,找出解决方案,用表格形式对应着展示出来。学习有目标引领,课堂有任务驱动,措施有问题剖析,学生的思考效果就很好。这样的效果就是,“只有思考,才能体验到学习的幸福”。

再次是教师要拓展学生探究的思考范围。苏霍说,“在教室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实验园地,让学生在那里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的劳动,这块田地可以是很小的,哪怕是装着泥土的一个小箱子也行” 。苏霍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可巧了,我想起我校去年初一级部专门推行了“我与花草一起成长”的主题阅读活动,每班在连廊里种植盆栽花草,花盆上方的墙壁上挂满了图书刊物和摘抄笔记,在这次读书活动中,学生一边读书,一边观察和护理花草,观察有了心事,动手有了体验,读书有了认识。我对此的评价是:下面是植物生长,上面是精神成长,生命增长与精神发育融合一起,正好暗合了学生的智慧增长。有一位班主任在开班会时,还专门提出了“我和种子一起成长”的主题,组织小组颁奖时,还特意发了每人一包种子,寄语学生“像种子一样不断成长”,立意挺高远的。

在苏霍看来,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时,在学生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正因为是独立的思考,所以苏霍看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他对学生观察思考的问题不是单一和绝对的。他鼓励不同的学生从不同方面去观察与思考,这是其因材施教的一个方面。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那么“思考”的表现状态是什么?我强烈推荐这句话:“在观察中思考和在思考中观察——思维训练的意义就在于此”。“在观察中思考”是从表象到理性;“在思考中观察”是从理性到验证。合起来,则是我们的认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和学生都要做“有思想的芦苇”,并且是要“不断拔节的芦苇”。

附:我对阅读苏霍《给教师的建议》(前60条)思考之后的14条感悟心得,分享给阅读同仁,希望各位教育教学能带来一些启发。

1.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要对学生有个别的对待态度,看到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取得进步,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快乐。

2. 阅读和书写是获取知识的基本技能,要做到有理解的阅读和书写,即阅读和书写让学生做到自动化:阅读和书写的同时要学会思考。

3. 对于后进生来说,通过阅读可以扩大知识背景,唤醒大脑。

4.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还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知识不是积累的死知识,是要周转起来的活知识。

5. 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思考问题的过程,思考就是发现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事物之间的意义联系。

6.每一个学生都要对集体智力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让学生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这点与我们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是类似的。

7. 所谓“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不是放羊式的自由活动,实质是引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上好“思维课”,培养学生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习惯。

8. 思维课,就是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因果关系。 “思维课”不是一节传统的课堂,而是一次到大自然培养思维的体验活动,实质是把感性的形象思维引导到有逻辑的理性思维。

9.研究儿童思维要关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特征,因材施教,兼顾融合培养这两种思维能力。

10. 我手写我心,动手是产生智慧的起点。劳动获得直接经验,直观性和图画可以灵活周转知识,大脑学会思考知识,体验知识很重要。“我手写我心”,就是从直接经验到形成思维的学习过程。

11. 智育的真谛是:学会创造性地思考:知识的生命是怎样进行的。一个人有没有知识,要看他是否会运用知识。今天,我们叫做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

12. 要让学生掌握的五种学习工具:读、写、算、观察、表达。现在,我们把文科学习叫做“听、说、读、写、表”;理科学习叫做“做、议、思、评、用”。

13. 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主要途径: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保持学生的学习愿望。

14. 学习是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学习结果是快乐的,学习过程是辛苦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