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吉星精英教师培育计划

以终为始,以目标定设计

2021-03-14  本文已影响0人  中山黄小海

怎样的课算是信息技术融合课呢?王绪溢博士给出了定义

“信息化教学”是指“运用科技采集与分析学习活动中学生生成反馈的数据,教师基于数据所提供的信息,采取可促进师、生、教材间有效互动的教学策略,使教学达到训练思维能力、锻炼学习方法培养社会互动习惯的目标,展现以生为本的新型态课堂。”

为了让自己的课堂避免陷入单纯的科技应用,简单的知识灌输的漩涡,我努力将每节课的学科教学内容与信息化教学课所应达到的目标进行结合,再通过信息技术帮助课堂实现有效互动。

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因数与倍数》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教学:

一、分析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确定了本节课的学科课程目标主要包含两个部分:1、让学生理解分类标准;2、学生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条件与依存性。接下来就是根据信息化教学是三个目标思维训练、方法锻炼、习惯培养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根据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主要是进行思维训练(并不表示其他环节没有训练思维)。我不过提升了些难度将教材中排列整齐的算式换成混乱的形式。

分类算式

学习方法的锻炼主要渗透到第二环节中。通过第二个环节的教学,进行自学方法的锻炼

锻炼自学方法

在相同的情境下不断重复就形成了习惯。在每个环节学生独立思考结束后都要进行的互动。

这里需要重申的是训练思维,锻炼方法,培养习惯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促进的,并不会真正的那么界限分明。我在这里明确分别列出是为了进行刻意练习,以免自己偏离了方向。

二、融入信息技术,有效促进互动

信息技术则对促进师、生,与教学资源的互动提供了帮助。如通过拍照,将学生生成的结果呈现出来,学生自己当场的作品,更能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投票功能能让教师掌握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组织学生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师生交流或者生生交流,小组交流或者全班交流等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

本节课我设计的练习是让学生找错误,有几处错误就按号码几(显示出来的选项1234对应ABCD)

练习反馈

这题学生投票后,下课铃声就响了。但学生们看到这样的数据并没有想下课的意思,都很好奇想听听选D的同学是怎么想的,我顺势挑了其中一位做了分享,她首先指出了3处错误:①算式中有小数.不是整数除法;②40是倍数表述错误,不能说谁是倍数,得说谁是谁的倍数;③0.32是0.8的因数不对,0.32是被除数,0.8是除数,应该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不是因数;说到这班上同学都很好奇,那第四个错误是什么呢?她接着说④0.32➗0.8的结果是0.4而不是40。说实话这道算式原来是3.2÷0.8=4,课前突发想法,想通过拉大商与被除数的差距来提高“()是倍数”这一错误的迷惑性,就将商改成了“40”,本来应该将除数0.8修改成0.08的,情急中错将被除数3.2修改了。课堂发现时,就将错就错,让学生辨辨也无妨。可惜时间没把握好,若是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可能会碰撞出更多意想不到的火花。

为什么课堂时间会差这么多呢?回顾本节课,整节课花了约45分钟,从开始上课到第一个环节学生开始分类花了快15分钟,那这段时间都在干嘛呢?身为班主任的我啰啰嗦嗦讲了些班级常规,接着又评讲了前一天的作业,进入正课还对本节课全新的学习目标介绍了一番才正式进入第一环节。这里至少能节省出10分钟来还给学生进行交流。在第二环节学生找完关键词也可以多留出2分钟的时间将学生圈出的关键词拍照投到大屏上让学生进行分享评价。常态课的课堂时间也是需要精打细算的,今后这方面需多加改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