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何做教师语文 语花包罗万象

35.努力确认因果关系(王晓春)

2018-09-04  本文已影响6人  161f09651b9e

3

  我们差不多都有类似的经验:听名师介绍经验,很是激动,而且学了一些招数,兴致勃勃拿来用在自己的班,效果很不理想,甚至根本不灵,。这是怎么回事?一般的解释是---具体情况不同,照搬是不行的。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想,或有其他原因,名师的做法与他的成果很有可能并没有确定的因果关系,他总结的原因可能只是一个标签而已。

  比如某名师介绍说,他有个学生表现如何如何不好(这方面的叙述一般都具体生动),然后教师就给予百倍的师爱,然后这个孩子就进步了。给人的感觉,爱是这个学生转变的关键。真的是这样吗?不一定。这个孩子即使真的进步了,促使他进步的真正原因也不一定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我就曾经问过一个这样的孩子,他告诉我,给他触动最大的并不是老师的爱,而是已经退学的一个好朋友说的一席悔恨的话。这就告诉我们,教学行为无论成功失败,其原因都可能很复杂,教师如果只是主观地简单化认定,那可能一点都不科学,别人照你说的办,自然无法得到希望的结果。所以我们总结经验的时候,务必十分谨慎,多加质疑和论证,尽可能使得出的结论经得起他人的检验,以免被说成大忽悠。教育界有许多事实上的大忽悠,并非本人的道德品质有问题,他们很可能是大好人,他们的问题在于缺乏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即使他们满心真诚,也可能在事实上忽悠了别人。教育如此,教学也是如此,某个学生成绩进步或退步了,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重视不重视,努力不努力,是否注意听讲这样单项的原因,要很细致地分析才能确定其间的因果关系。我是语文教师,学生作文写的很好,我从来不敢说那是我教得好。这一点都不是谦虚,这是科学态度。除非学生本人拿出实例证明他的写作在何处得益于我的教学,否则我就不能往自己脸上乱贴金。语言这东西,不上语文课也照样能学好。

  教育不是自然科学,教育即使算是科学,也是最软的科学,教育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最难确定的。正因为如此,教育界才会盛产大忽悠(亩产量很高),正因为如此,我才寄希望于青年教师,希望你们在教育的科学性方面前进一步,希望你们中少一点大忽悠,中忽悠,小忽悠。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希望你们在教育教学行为以及结果的因果关系上,认真一点,多点怀疑,多点论证,把本来难以科学的教育尽量退得离科学近一点。这叫做“知难而退”,中国需要这样的教育者。

  我可以提出点思路供青年教师参考。要确定事情的因果关系,可以扩大研究面,用研究术语来说就是增加“样本”。比如我把想研究的一种教育方式或教学方法用在几十上百个学生身上,大多数得到了同类结果,那我就可以说,这之间可能有因果关系。还有一个办法是控制条件。比如我打算研究“背后表扬”的作用,我就选择10个学生进行背后表扬,再选择另外10个情况类似的学生进行当面表扬,再选择另外10个情况类似的学生进行当面表扬,经过一段时间,加以比较,就可以知道那种方法效果更好,这样总结出来的经验,准确性就稍高一些。第三个办法是询问本人。某个学生进步了,我可以假设多种原因,让他自己说一说,哪个对,哪个不对。哪个最重要,哪个次要。这也很有参考价值。千万不可自己一拍脑门就把因果关系认定了,那绝对是反科学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