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管理洪睿内刊

刘润:如何高效学习

2020-05-16  本文已影响0人  知行铭记

昨天在刘润公众号上看了刘润老师写的《如何高效学习》,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和体会,便写一写学习实践心得。

高效学习的方法,步骤并不复杂:

  1. 搭建认知之树,先对目标学习的领域,快速形成基础认知框架。
  2. 获取知识,挂在树上,也就是持续扩大见识了解,并与认知框架产生关联。
  3. 面对面交流、实践,与专家交流、请教,通过向专家一个个点扎透。如果有机会再与实践相结合,夯实知识,通过不断的输出倒逼自己输入。

以下就这三点结合我自己的实践经验简单分享。

快速构建基础认知框架

学习一项新知识,有人喜欢买一本所谓“最好的书”,然后从第一个字精读到最后一个字。这是我们从小读书学习时就有的坏习惯:我们在没有整体历史观的情况下,就从上古华夏开始,再从秦朝学到清朝,一个一个的学习,却对整体历史观没有理解,只关注了历朝历代的考试重点是哪些。

我们可以如何高效学习呢?比如你想学习“区块链”,先上豆瓣网,搜索“区块链”或者相关关键字,找到评价最高的3本书;通过“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哪本”的方法,再选5本;最后,加2本不畅销,但明显系统性强的书,比如《区块链原理》等。

然后,把这10本书都买回来,开始泛读。泛读时注意几点:

5分钟看自序,5分钟看目录。很多人不看自序和目录,这又是一个坏的习惯,因为作者会在自序中,梳理框架逻辑。而在目录中,往往就是整个知识框架的骨架,还常有核心观点。

快速泛读,要点是:略过故事,略过案例,略过证明;标注概念,标注模型,标注公式,标注核心观点。

最后,再用5分钟简单回顾,记录下自己的困惑、问题、想法。

用个长一点的下午,或者再加上晚上的时间,高强度地把这10本书读完。也可以读电子书版,这样可以提高标注、回顾、记录的效率。

泛读和记录了核心观点之后,接着就可以来梳理基础认知框架了,把泛读过程中标注的概念、模型、公式,通过思维导图或白板等工具,先罗列出来,然后再通过梳理归纳总结、关系分析等,对这些内容进行关联,形成一个更系统的基础认知框架。

持续扩大见识了解

平日里,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像须鲸一样大量听各学科、各个老师写的书、做的课,然后把这些知识挂在你的认知之树上。

我的实践是每天会固定用30-60分钟(包括早上洗漱、早餐用餐、路上交通等)的碎片时间,学习各个学科、各种知识见识,然后不断把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做笔记、做关联。这样每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自己对某个领域的认知有增长了不少,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更容易联想和运用上了。

我运用这个方法学习蛮有效的,特别是当一些跨学科的知识产生了有意思的碰撞时,就会特别有意思。比如我在学习心理学的时候,就时常会联系起行为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这些跨学科的知识,因为其基础理论也跟心理学相关。如此交叉学习,便更好提升某个学科的认知框架学习速度和深度。

专家交流与实践输出

还有不清楚的问题,就要求教真正的专家了。

比如,我在研究工作中某个认知盲区的领域时,找了一个这方面更为擅长的“专家”朋友。我向其求教了2个小时,很多问题豁然开朗。

但为什么要先建立基础认知框架,而不是先求教专家?因为如果你没有基本的全局观,问不出好问题。另外,有些专家有犀利的洞察,但你要让他自由发挥2小时,他也无法系统的讲解,你可能听完更不知所云。

现在很多各个领域的大牛专家都已经有了付费课程,这时不要用须鲸式快速学习,建议可以系统学习、多思考,看别的同学问题,回答等。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能在身边找到某方面强很多的人,跟他学习、请教,也比自己通过书本硬学强。

最后,关于实践输出,我个人认为是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著名的“费曼学习法”:“通过向别人讲解清楚问题,来确保已经学习掌握。”

你很可能会发现,不管是直接讲还是自己去写,一开始时候很容易不知道怎样讲清楚。或者你觉得讲明白了,但别人就是听不懂。这些地方,就是理解的薄弱点。

记下这些薄弱点,回到泛读资料里,重新理解;或者上互联网找答案;或者再请教专家。重新理解后,如此重复。

通过这三个步骤,会发现要从完全不懂,到基本搞清楚一个领域的知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本人亲测有效,希望也能帮到你,明天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