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读书感悟一:王小波之初印象
2018-06-08 本文已影响24人
糖三彩彩
文|糖三彩
书和笔有木有很搭~《沉默的大多数》摆上书架已经很久,刚买来时偶尔翻了几天,读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后便束之高阁,未曾开启。如今再打开细细品读,又是另一番滋味。难怪有些人喜欢闻新书开卷的清香味,而还有些人喜欢摸带着岁月褶皱感的旧书皮,仔细想来,各有道理。
王小波这老头儿挺逗的,尽管知道辞世时他只有45岁,可总觉得他是个老头,可能,他洞悉世事的深度远胜过他的年龄;又或者他如果还健在,应该算是老头儿的年纪了,而我又这么年轻(哈哈哈)。
“老头儿”一词并无贬义,单从字面体会,老头儿比老人要有趣和好玩儿许多,他应该会有点喜欢有读者给予其这样的称呼吧。估计听到了,会笑笑,自嘲一番,继续他的幽默,甚至把这当成段子,写在之后的某篇杂文里。
我喜欢他的作家身份胜过学者头衔。
在作家的状态下,他可以愉悦轻松的侃侃而谈;而身为学者,他则严肃板正许多,即使文章里也有令人捧腹的情节,但流露更多的是忌讳和无奈。所以,此书的前几篇,我读得颇感沉重,基本匆匆翻过,原因有二:一是自己没有那么深厚的思想文化积淀,尤其需要提高哲学修养后,再来理解;二是,其中不少涉及国家政治发展史和一些现状,属于基本无解的问题,思考起来比较头痛,而我的头最怕痛;暂且,就让我把王小波同志当成单纯的作家好了。
既然是作家,来看看他的写作态度,他在《工作与人生》一文中,写道:
我以写作为生,我知道某种文章好,也知道某种文章坏。仅知道这两条尚不足以开始写作。还有更加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某种样子的文章对我来说不可取,绝不能让它从我笔下写出来,冠以我的名字登在报刊上。以小喻大,这也是我对生活的态度。
以上所引用文字,与爱码字的亲们共勉。
OK,今天就先写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