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青椒在行动☜青椒计划优秀文集村小教师成长计划陕州在行动-青椒计划教育故事

一个老师的学校

2018-04-14  本文已影响13人  清水河104金红敏
一个老师的学校

一个老师的学校

一个老师的学校,座落在半山腰, 升起的五星红旗山外也能看到。几个学生的学校,座落在大山的怀抱,琅琅的读书声书梦中也能听到。

几十年他用青春守护信念,也守护了城里人的骄傲.

几个学生的学校 座落在大山的怀抱 ,琅琅的读书声,也能听到

一年年他们用双手放飞希望,也放飞了童年的欢笑。

一个老师的学校 几个学生的学校 组成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山里山外都很自豪。

一个老师的学校,座落在半山腰, 升起的五星红旗山外也能看到。

几十年她用青春守护信念,也守护了城里人的骄傲.

一个老师的学校 几个学生的学校 组成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个老师的学校 几个学生的学校 组成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山里山外都很自豪

一个老师的学校

石柱新乐乡红河村团结小学建在山顶上,谢老师和学生们身后的教室建于58年前。

大山顶上

石柱新乐红河村许多家庭,三代人都是谢登银老师的学生

办公室里贴着各项工作制度和箴言。

纸糊的窗户破了些洞,孩子们在教室外做操。

谢老师指导孩子阅读。

一个老师的学校

山路难行,谢登银老师护送孩子们回家。

谢老师和孩子们一丝不苟地升国旗,唱国歌。

距石柱县城82公里外的东南部大山深处,高山顶上,五星红旗飘扬。阵阵读书声,不时在云雾缭绕的山峦间回响。

这里是石柱新乐乡红河村团结小学。学校只有一位56岁的谢登银老师,他和妻子任志兰以学校58年前建成的木板房为家。

红河村有800多人,村里许多家庭,三代人都是谢老师的学生。

孩子们小手冻得通红

教室里没有电灯。寒冬里,木窗格上糊的纸破了一些洞,谢老师和14名学生在此书写梦想。

一个老师的学校

近日,记者从石柱县城出发,无尽的盘山路向大山深处蜿蜒,3个小时后终于见到了团结小学隐在山间的3间小木屋。

窄小的教室里没有电灯,窗纸上的破洞透出些许亮光。谢老师在黑板上把字写得大大的,“只有这样,孩子们才看得清。”

寒风呼呼地吹进教室,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握笔的小手通红。谢老师见孩子们实在冷得遭不住,于是带领学生唱起歌来。“国旗,国旗真美丽!”孩子们欢快地跺脚打着节拍。

一个老师的学校

年轻老师刚分来就哭

“山里苦,年轻老师呆不住!”新乐乡小学校长谭启国告诉记者,新乐乡有9个村,乡里有一所中心小学,多所村小则按生源需求,时时调整教师,“有分来的大学生一到中心校,进门就哭起来,村小更没人愿去。”

然而,谢老师却在这里当孩子王36年了。1973年,中学毕业的谢登银回乡,做了一名民办教师。从团结小学开始,他辗转教过乡内多所村小,哪里需要,他就在哪里安家任教。4年前,偏远的团结小学需要老师,已转为公办教师并评上高级教师职称的谢老师,主动提出从中心校下团结小学任教。

一个老师的学校

每天上课时,总有乡亲乐呵呵地站在窗外,看谢老师和孩子们上课。

“谢老师教人用心!”看着谢老师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写字,乡亲们说,自己小时候谢老师就是这样教的。

不许妻子进“办公室”

木板房四壁透风,没有一块玻璃,谢老师和妻子用编织袋和报纸糊墙。在教室楼上的小阁楼里,夫妻俩安置了一个简陋的家。而另一间阁楼,被布置为教师办公室,谢老师每天在这里批改作业、备课、看书。

“他平时不许我进办公室。”谢老师的妻子说,丈夫定了规矩,办公室是工作的地方,不能和生活混到一块。

尽管是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但办公室墙上,谢老师用毛笔工工整整誊写的《作业批改制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等挂在墙上,还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躬耕校园甘为人梯,伏案陋室誓做蜡烛”等箴言。

一个老师的学校

谢老师从未到过主城

简陋的书桌下,一大箱教案引人注目。任志兰说,这是丈夫精心保存的全部教案,不管调到哪所村小,他都要带着这些宝贝欣然赴任。夫妻俩让儿子也做了教师,“这些教案要留给儿子,这是36年来的最大财富。”

“从石柱到重庆主城,到底要走多久?”采访结束时,谢老师有些不好意思地询问记者。原来,他从未到过主城,“常给孩子们讲解放碑、朝天门,但我自己也没亲眼看过是什么样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