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汇读书

到底一手知识好,还是二手知识好?

2018-05-24  本文已影响278人  永不止步的学习家何平

古典老师,在《跃迁》里提到他在西藏探寻长江源头的经历。

他说,“很难想象在上海看到的浩浩荡荡的长江,其源头竟然这么狭窄,好像躺下就能将水流拦住一样”。

随后引申到了知识源头,“当顺流而下,离源头越远,支流越多,混入的杂质也就越多。当一份知识掺入了太多杂质时,恐怕只能勾兑成鸡汤了。”

那到底我们的学习,是探寻到知识最初源头更好一点,还是所谓二手鸡汤知识更好呢?

何老师今天就摆个擂台,让双方来辩论一番。

先有请主持人解释下辩题。

以下是雅文的一幅插画,是为王小圈老师《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书配的图,清晰地展示了作者对于知识流动和变化的描绘。(欢迎要出书的各位大咖,约雅文画插画稿哦)

我们可以看到严谨、复杂的知识,是如何变现为大众谈资的。科学期刊,就是信息源头,而身边人的谈资,就是n手知识啦。

接下来,有请正方辩手上场。

一、正方:学知识,就要追根溯源

我方的观点是学知识,就要到源头上学,否则会南辕北辙。

2016年底,我联合jack、米粒和郭老师3位好基友研发了一款培训课程式读书产品,“行书”。有一天,在学员微信群里,有位朋友分享了一篇日志,并说“今天第一次用ORID学习法,坚持”。

我当时就很好奇,因为在培训圈之外,还较少有人会接触orid这个概念。因此点进去看,结果发现跟我熟知的orid含义相差甚远,虽然英文单词是一样,都是Objective、Reflective、Interpretive、Decisional。

先说我所了解的orid,印象中最初是从心奕老师那里知晓的,她是成都读书界的前行者、对台湾读书会有很深研究。经由我拆书帮好伙伴骆轩提醒,虽说在台湾读书会圈子流传、应用甚广。但起源早在二战后,是美国马休斯教授和一位美术教授在二战后创立的“艺术形式对话”。具体内容是事实、感受、思考与行动,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或事物的连续思考。

而这位朋友的orid,含义却是“你对今天学的记得什么?”、“一句话形容今天的情绪(今天的高峰、低峰)”、“今天你学到了啥?重要的领悟是什么?”、“一句话形容今天的工作,明天要继续哪些工作。”

我就很好奇这个概念是从哪里来的?经过询问,才知道后者是来自一位台湾老师,从事软件技术开发、现在也开展相关培训。

从这位老师年龄和经历初步判断,系二手知识,而且改变还不小。

从这个实例,就可以看出如果你只片面地信一个人的话,或许你就中了二手知识的毒杀。不是说李逵orid没有价值,而是说你看着羊头却吃到了狗肉。

而有时候,甚至是馊了的肉,就像你看到朋友圈看到的那些危言耸听的健康知识。

如果你想学,为什么不学源头知识呢?

比如,想学管理,为何不去看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呢,而要关注各种标题党短文呢?想学时间管理 ,就抱着《gtd》啃一啃。何必花更多的钱,去听一个“三天让你学会时间管理”线上课程呢?

源头知识浓度会更高,而下游的知识一般都会稀释注水。因为一般的作者功底不够,只能算转述加配图。因为要迎合大众的口味,就会要加入很多调动情绪的调料,什么标题党就出来了。因为要让疲惫了一天的大多数人看懂和转发,只好简化大白话。

原材料不新鲜且减半,还加了大量无意义的佐料,吃起来有什么营养呢?

接下来,我们不经要问,要如何追根溯源呢?

1、跟最前沿的人做朋友

无论你关注多少信息网站,甚至人工智能能够自动推送你关心的内容。但知识,永远在牛人口中诞生。而且最新的,根本没上网。因此,最好的学习,就是跟牛人在一起,成为不了同事、邻居,就加微信好友,加不了好友还可以关注微博。

为什么我对学习、培训圈的事情比较熟悉一点,为什么我知道ORID的原意比其他人早了几年,完全就是我身边的人不一样嘛,我看我的朋友圈就好了。

2、不断找寻上流

跟人,你可以问你的师父是谁?你看什么书?你从何处得到灵感?

看书,你就看附录的参考书目有哪些?

《李翔商业内参》(后改名为《李翔知识内参》),是由罗振宇和李翔合作打造的千万级知识付费产品,在每一篇发布中,都注明了出处,比如书名、报告名称,杂志名称等。如果你想先人一步,或者突破李翔团队的筛选趣味,完全就可以去看看这些上游的资料。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写文章都那么严谨或厚道,像写论文一样标注论文出处。

这时候你就可以根据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去看相关信息,因此你可以发现时间更早的源头。我不会告诉你,当年我下某些电影为什么比别人快和多,就是靠的这一招

比如,上文orid,当你得知这个新名词,你完全可以百度,然后就能发现更权威的定义。(你百度“ORID教你如何学习”,你还可以发现我N年前的文章)。而且现在除了搜关键词,还可以搜图。

总之,在网络中不断链接,会让你看到更广阔的天地,避免被一家之言蒙蔽。

3、借助教科书与经典

翻到学科发展历史篇章,自然一目了然

4、去到上游

过去有这样的说法,日本抄西方,台湾抄日本,大陆抄台湾,二三线抄一线。因此,你可以到上游去看看现状,也许就是下游的未来。

这几年,组团参加美国ATD的活动越来越多,就是培训圈人士的一种抢占先机的做法

Jack全球旅行,到了美国后,我还满期待他带回培训圈什么样一手资讯的呢。

另外,后悔初中毕业就没再学英文了,否则现在写文章,我就可以抄点亚马逊最新英文原版书,就可以成大神了。希望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抓点紧。

好了,正方辩友说的太多了,反方辩友就明天见吧

欢迎留言你被二手知识坑的囧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