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为什么不提倡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为什么不提倡模式
——李希贵校长这样告诉我们
读完北京市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著作《学生第一》《学生第二》和《面向个体的教育》受益匪浅,感慨万千。这三本书,全面、深刻、生动、丰富、系统、细致地描述了办真教育的细节,充分体现了杜威先生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思想;体现了雅斯贝尔斯教育不同于照料与控制的教育思想;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解放孩子、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这首先是人学的教育思想;体现了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现了教师创造性的劳动特点……
李希贵校长领导的北京十一校四千多名学生,四千多张课表,尊重学生人格、兴趣以及差异的办学思想与办学行为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办的是家长满意、学生喜欢、教师幸福的教育。
三本书还清晰地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改革为什么不提倡模式。以下是我摘抄《面向个体的教育》中的一些文字:
李校长在《帮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一文中指出:“读者也许已经明白我为什么不赞赏用一种教学模式统帅全校课堂。各个学科是如此不同,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有着如此特殊的内涵,每一位教师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品格、气质和教学经验,如此诸多不同,怎能得出一个相同的教学模式去应对瞬息万变的课堂和个性差异的学生?”“要慎重啊!切不可用一个脑袋想出的东西填塞那么多脑袋,一位管理者也万不可习惯于把别人的脑袋执意地当作自己思想的跑马场。”
李校长在《谁来判定师生关系的质量》一文中指出:“在校园里待久了,就不会用一个模式去要求教师,尽管和颜悦色是老师的标准像,但仅仅和颜悦色并不能招孩子们喜欢。孩子们对教师态度的感受能力常常让我们感到惊讶。有一天,一名学业成绩不佳但喜欢画画的学生很自豪地告诉我,今天他被美术老师‘踹’了两脚。看他那兴奋的神态我好生奇怪,细究后才知道,那位令他崇敬、叫他折服的美术老师对他取得的进步实在是按闹不住,无从表达了,只好以这样一种颇有点别致的方式表达对他的奖赏。这种越‘踹’越近的师生关系和教育方式,我们必须加一个‘不可盲目效仿’的温馨提示,理由就是,如此的感情基础不是一日夯实的,如此醇厚亲密的师生关系也非轻易能成就的。”
李校长在《关于羊与狮子》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现实其优质的目标需要一个卓越的团队在每一个关键环节上把关定向;校园是一个知识性组织,每一门学科、每一个学段、每一节课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规律,任何一个大脑都无法全部驾驭。尤其是面对着一个个灵动、多变、成长的孩子,第一线绵延跌宕,每一位教师既要做有思想的指挥员,又必须是能操实弹射击的战斗员,每一个听到炮声的人才最有资格指挥打仗。这个时候,单一化的领袖范式,一个团队一个指挥的格局,已经不可能应对如此多样的局面。我们需要的是小团队、多指挥,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主意,每个人都富有智慧,每个团队成员都成为一头狮子。”
李校长在《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一文中指出:“我们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力量,把教育当成飞舞在自己手上的感化与惩治的大棒,一厢情愿第把相同的教育强加到不一样的孩子身上,在‘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外衣下,我们已经不太在意孩子们的真实感受和千差万别的需求,我们仅仅单方面地看重教师的作用。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不能让受教育的一方真正进入角色,没有他们自己的体验、感悟和内化,教育里就没有成长;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责任的压力下,始终把学生裹在手上,一切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呼前喝后,校园里就不可能萌发成长的活力。”文中还指出:“著名的成功学家柯维指出,如果学校不能让孩子们每天有成就感,那么其他能够提供孩子们成就感的方式就会取得胜利。教育永远不可能让所有孩子在同一个舞台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样的机会让不一样的孩子赢得同样的成功,我们能够具有竞争优势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造就一个充满选择的校园。”
李校长在《学校要慎提执行力》一文中指出:“教育有点类似农业,每一位老师面对着千差万别、富有个性的学生和教育情境,每一门学科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又十分独特而不可重复,身处第一线的老师当然也包括干部,每时每刻都面对着不同的全新的挑战。他们对应挑战的决策不仅会因为挑战本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还会因为他们自身的素质、经历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如果这个时候让他们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去施行教育,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李校长在《鼓励先进,允许落后》一文中指出:“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富有个性的高级劳动,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每一个班级、每一位教师都各有不同,如果我们希望通过一场变革,让他们行走的方式甚至速度都一样,不仅没有可能,而且即使实现了这样的目标,那肯定也是违背了许多规律,是一个不可信的目标。”“变革对每个人来说都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即使无须脱胎换骨,往往也易伤筋动骨,因此,这样的变革需要时间。每一个人从观念的转变、策略的运用到方法的借鉴创新都必须经历别人无法替代的过程,感悟、体验、纠结、挣扎,每个人的内心都避不开疾风暴雨。这时候,一位智慧的管理者要学会的等待,注意观望,等待着他们每一个人走过自己的心理路程,发现每一个需要搀扶帮助的机会。”
李校长在《让变革最大限度发生在“ 民间”》一文中指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组织里,事实上我们已经很难用大一统的方式推动工作,更不要希冀用大一统的方式推动变革了。当然,也有些勇气过人的校长,校园里到处都是他自己的影子,时时事事挥舞着一刀切的大棒,但在他们手上的学校往往表面上欣欣向荣,实际上却暗流涌动,随时都有翻船的风险。”
李校长在《不破不立与先立后破》一文中指出:“有些学校决定推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尽管这些改革的目标听起来很令人振奋,但我们一般还是主张在一些老师那里先行先试,待他们走过曲折、跨过坎坷、走出泥沼之后,再让其他老师紧随其后。如果在几十位老师的课堂上一窝蜂地推进某一种教学模式,那不知会有多少邯郸学步者,新的不会,旧的已丢,不禁令人尴尬,而且十分愚蠢。”
课堂改革不提倡模式,那改革依据什么进行了?笔者认为:前面提到的教育家教育思想是教学改革的指南;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将成为我们课堂教学各项活动的总原则。
朱道荣阅读整理于2015年7月1日